时间: 2025-04-27 18:4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49:23
舟中望罗浮山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罗浮元不是罗浮,自是道家古蓬丘。
弱水只知断舟楫,葛仙夜偷来惠州。
罗浮山高七万丈,下视日月地上流。
黄金为桥接银汉,翠琳作阙横琼楼。
不知何人汗脚迹,触忤清虚涴寒碧。
天遣山鬼绝凡客,化金为铁琼为石。
至今石楼人莫登,铁桥不见空有名。
玉匙金龠牢锁扃,但见山高水冷冷。
我欲骑麟翳鸾凤,月为环佩星为从。
前驱子晋後安期,飞上峰头斸丹汞。
罗浮山其实不是罗浮,只是道家古老的蓬丘。
弱水只知道阻断舟船的行驶,葛仙在夜里偷来惠州的灵气。
罗浮山高达七万丈,从高处俯视,日月与大地都在流动。
黄金架起桥梁连接银河,翠绿的琳琅作阙横亘在琼楼。
不知道什么人留下了汗脚的痕迹,触犯了清虚和寒碧。
天上派来的山鬼阻绝凡人,化金为铁、琼为石。
直到今天,石楼上再也没有人登上,铁桥也看不见,空有其名。
玉匙和金龠牢牢锁住,只有看到山高水冷冷。
我想骑上神兽麟和翳鸾凤,月亮做我的环佩,星星作我的随从。
前驱的子晋和后来的安期,飞上峰头去采炼丹汞。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推崇。
《舟中望罗浮山》写于诗人游历罗浮山时,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此诗通过描绘高山的瑰丽与神秘,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与追求。
《舟中望罗浮山》是一首典型的道教诗,充满了神秘的意象和超然的情感。诗中,作者通过对罗浮山的描绘,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开头两句,诗人以“罗浮元不是罗浮”开篇,立刻引入了对传统认知的反思,暗示了对道教深邃哲理的理解。接着,诗人通过“弱水只知断舟楫”描绘了山的神秘性,弱水的形象也暗含了道教中对生命流动的哲学思考。
诗中的“黄金为桥接银汉”展示了山的辉煌与神圣,而“玉匙金龠牢锁扃”则暗示了人们对进入道教圣地的渴望与无奈。诗的末尾,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飞升的愿望,向往与神灵为伴,这种追求超然的情感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道教色彩。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杨万里作为宋代诗人的独特风采和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脱与反思。通过对罗浮山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观与道教文化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
《舟中望罗浮山》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弱水只知断舟楫”中“弱水”主要比喻什么?
A) 生命的流动
B) 人生的阻碍
C) 自然景观
D) 道教文化
诗中提到的葛仙是谁?
A) 道教神仙
B) 古代诗人
C) 传说中的人物
D) 以上全是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A) 财富
B) 名声
C) 道教理想与超脱
D) 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