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7:50
河传 同次泉登夔州南城
作者: 冯煦 〔清代〕
城阙。愁绝。落花时。野戍残旂雨微。
峡中一春无雁飞。相思。北来音信稀。
十二青楼临大道。春渐老。处处生芳草。
杜鹃啼。人未归。路迷。片帆吹又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愁苦的情景。城墙和楼阁在阴雨中显得格外孤寂,落花纷飞的时节,野外的戍楼上残留的旗帜在微雨中飘荡。峡谷中春天已经过去,却没有看到大雁飞回,思念之情令人更加心痛。来自北方的音信稀少,让人更加感到孤独。街边的十二座青楼紧邻大道,春天逐渐老去,四处生长的芳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而杜鹃的啼鸣似乎在呼唤着那些未归的人,迷失的路途上,只有孤帆随风向西漂去。
冯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语言清丽,情感细腻。他的诗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的动荡有关。清代中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事变化,抒发个人的忧愁与思念。
这首《河传 同次泉登夔州南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浓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以“城阙。愁绝。”迅速引入了情感的主题,表达了在城市的孤寂与愁苦。随着“落花时”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界的变化与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野外戍楼上的“残旂”与峡中“无雁飞”不仅展现了自然的荒凉,也象征着人际关系的疏远。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十二青楼临大道”的描写,展示了繁华与孤独的对立,而“春渐老”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最后,诗人以“杜鹃啼”结束,杜鹃的啼鸣如同对离散人们的呼唤,进一步加深了思念的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时间的感慨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展现了清代诗人深厚的情感与文化素养。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思念的深刻描绘,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浓重的忧伤和对生活的反思。
诗中的“落花时”指的是什么季节?
诗中提到的“相思”主要指的是:
“片帆吹又西”中的“片帆”指的是: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冯煦的诗更加强调孤独与时间的流逝,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