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1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19:37
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
入群来择马,抛伴去擒生。
箭撚雕翎阔,弓盘鹊角轻。
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
这首诗描绘了长途征战的艰辛与士兵的生活。
我走了万里去参加征战,已经习惯了在荒野中生活。
进入军营后选马,舍弃伙伴去捕捉敌人。
箭矢利如雕翎,弓弦轻便如鹊角。
我问他们前方的路程,听说西边已过受降城。
朱庆馀,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描绘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战士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塞下曲》创作于边疆地区,反映了士兵在长途征战中的艰辛和对战斗的渴望。唐朝时期,边境频繁发生冲突,诗人通过此诗表达战士们的心声。
《塞下曲》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边塞战士的生活与心境。首联“万里去长征,连年惯野营”,开篇即设定了征战的背景,表现出行军的艰难与长期驻扎的疲惫。中间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士兵的谨慎与专业,他们在选择战马和捕捉敌人时的果断与果敢,体现了士兵的勇气与责任感。最后一句“问看行近远,西过受降城”,则带有一种期待与憧憬,仿佛在问询未来的战斗与归途,展现了士兵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士兵的英勇与坚韧,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描绘的意象,如“雕翎阔”的箭矢和“鹊角轻”的弓,都暗示了战斗的激烈与士兵的准备。朱庆馀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真实再现,使得诗作不单单是对战争的描绘,更是对士兵情感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士兵在长途征战中的艰辛与勇敢,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胜利的期待,表现出一种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中提到“万里去长征”,指的是什么?
诗中“抛伴去擒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