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2:41
《八六子·倚危亭》
作者:秦观(宋代)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倚靠在高高的亭子上,心中的忧愁如同芳草,虽被剪去,却依然生长。
想起与青骢马别后,水边的红裙在分手时,心中不禁感到怅惘和惊讶。
无缘无故,天上却赐予了我这份美丽的遭遇。
夜空中的月亮如同一帘幽梦,春风中夹杂着十里柔情。
可惜的是,欢乐的时光渐渐随流水而去,琴声断了,香气减淡,
那又怎么忍受片片飞花在晚风中飘荡,细细的残雨笼罩着晴空。
正愁绪难解,黄鹂又啼了几声。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擅长写词,深受后世推崇。他的词风细腻婉转,情感真挚,常以柔美的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词写于秦观的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的种种波折与情感的困扰。他的词作常常流露出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眷恋,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八六子·倚危亭》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柔美的词作,透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美好情感的渴望。开篇“倚危亭”,便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词人倚靠亭子,似乎是在思索着往昔的点滴。接着,词人以“恨如芳草”开头,恨意如同芳草一般,虽被剪去却依然生长,传达出一种无法摆脱的情感纠葛。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通过细腻的意象勾勒出别离的瞬间,用青骢与红袂象征着与爱人分别的情景,渲染出一种怅惘的情感。“无端天与娉婷”一句,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情感的珍惜与感叹。夜空下的月亮与春风的柔情,更是描绘出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时光。
然而,随后的转折却带来一阵失落,“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欢娱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琴声断了,香气减淡,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无奈愈发明显。最后,以“黄鹂又啼数声”结尾,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悲伤中,生命依然在继续,黄鹂的鸣叫也象征着一种希望。
整首词充满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秦观细腻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对爱情的追忆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展现了秦观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主题在于对美好情感的眷念与对人生无常的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倚危亭”中“危”字的意思是?
A. 高耸
B. 危险
C. 疲惫
诗中“恨如芳草”比喻的是什么?
A. 爱
B. 伤痛
C. 忘却
“黄鹂又啼数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悲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为《八六子·倚危亭》的详尽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