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2: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2:36
《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 角调曲二首 其十二》
作者: 庾信
止戈见于绝辔之野,称伐闻于丹水之征。
信义俱存乃先忘食,五材并用谁能去兵。
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
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琴瑟并御雅郑殊声。
扰扰烝人声教不一,茫茫禹迹车轨未并。
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恻隐其心训以慈惠,流宥其过哀矜典刑。
在绝尘的战场上,停战的号召已经传遍;在丹水上,征伐的消息也随之而来。
信义都在心中,连饭都忘记去吃,五种材料的用法,谁能不携带兵器?
虽然圣人所称的大宝是位子,实际上天地的大德是生命。
泾水与渭水同流,但清浊的能力却不同;琴瑟和鸣中,雅乐和郑声各有其音。
人声喧哗,教导却不统一;广袤的土地上,禹的车轨依旧难以整合。
志向在四海,仍要注重恭俭;心怀宇宙,千万不要骄傲。
言语若无文采,行动也不会太远;义理若无建立,努力也难以成功。
对他人要有恻隐之心,以慈爱来教导;对过错应怀有宽容之心,悲悯地施行法律。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号平原,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散文家,属于“六朝”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情感深邃、语言优美著称,尤其擅长骈文和古诗。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庾信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渴望,强调信义与仁爱的价值,体现出对人性与道德的关注。
这首诗以深刻的情感和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了战争与和平、德行与权位之间的关系。开头几句便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停止战争的呼唤,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士人应有的信义的期待。诗中的“信义俱存乃先忘食”,强调了在动荡中人们应当以信义为重,而非物质的享受,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接下来,诗人用“虽圣人之大宝曰位,实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句子,批判了对地位的过度追求,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地位的荣光。这一观点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价值观所在。庾信在诗中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泾渭同流清浊异能”,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事物的本质与特性。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诗中提到的“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强调了个人应有的品德,提倡谦逊与节俭的生活态度。此外,庾信还通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表达了真正的实践重要性,强调了道德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庾信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和平与信义的渴望,批判了对权位的追求,并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倡恭俭、仁爱与宽容,展现了对人性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 诗中提到“止戈”指的是什么?
填空题: 诗中提到“志在四海而尚__”,填入合适的字词。
答案: 恭俭
判断题: 诗中认为地位高于生命。(对/错)
答案: 错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庾信的这首诗更为内敛,关注社会责任与道德,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豪情与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古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涵盖了对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五首 角调曲二首 其十二》的多方面解析与学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