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4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1:07
庾信的《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七》原文如下:
三光以记物成形,四时以裁成正位。
雷风大山岳之响,寒暑通阴阳之气。
武功则六合攸同,文教则二仪经纬。
有道则咸浴其德,好生则各繁其类。
白日经天中则移,明月横汉满而亏。
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
开信义以为苑囿,立道德以为城池。
周监二代所损益,郁郁乎文其可知。
庖牺之亲临佃渔,神农之躬秉耕稼。
汤则救旱而忧勤,禹则正冠而无暇。
草上之风无不偃,君子之氓知可化。
将欲比德于三皇,未始追踪于五霸。
这首诗的意思是:三光(日、月、星)以其光辉来记载万物的形态,四时(春、夏、秋、冬)则依其变化来裁定万物的位置。雷声、风声和高山的回响,寒冷与炎热交替着阴阳之气的流动。武功使六合相通,文教则使二仪(阴阳)排列有序。若有道德则万物皆沐浴于其德行,好生之道使万类各自繁衍。白日从天上移动,明月在银河中圆缺交替。能缺能盈皆是自然的法则,虽然盈满却不会造成危险。以信义作为园林,以道德作为城池。周朝监视二代的得失,文采斐然,显而易见。庖牺亲自参与渔猎,神农亲自耕种农田。汤王则忧心如焚于干旱,禹王则忙于治理而无暇顾及其他。草上的风无不使其低伏,君子之中人则懂得可以被教化。想要与三皇之德相比,却未曾追踪过五霸的功业。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581年),字子山,号山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对道德、自然和社会秩序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王的崇敬与向往。
庾信的《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十七》是一首哲理深邃的诗,诗中通过对阴阳、四时、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宇宙万物的和谐与规律。诗的开头通过三光和四时的比喻,指出了宇宙间的法则与秩序,强调了道德和信义的重要性。接着,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庖牺和神农,体现了古代先贤的勤劳与智慧。特别是汤和禹的形象,展现了对民生的关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全诗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历史典故,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传统美德的崇尚。诗中反复出现的“能亏能缺既无为,虽盈虽满则不危”,强调了自然法则的自然而然,体现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道德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古代圣王的敬仰,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三光指的是哪三种天体?
庖牺和神农的共同点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能亏能缺既无为”强调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比,庾信的诗更加强调道德与社会秩序,而陶渊明则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