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5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8:59
晚节闻君趋道深,
结茅栽树近东林。
大师几度曾摩顶,
高士何年遂发心。
北渚三更闻过雁,
西城万里动寒砧。
不见支公与玄度,
相思拥膝坐长吟。
在晚年听说您已深入道理,
在东林附近结茅种树。
大师曾多次为我摩顶,
高士不知何年才会发心。
在北渚的三更时分听见雁声,
西城万里之外传来寒砧声。
不见支公与玄度,
我怀着思念独自拥膝长吟。
皇甫冉(约公元724年-约公元790年),唐代诗人,字子阳,晚号青虬,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此诗作于皇甫冉的晚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高人修道生涯的敬仰。诗中融入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并体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开头两句,诗人提到朋友的修道生涯,表现出对高人追求道理的钦佩和向往。结茅栽树的意象,不仅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也象征着一种追求纯净、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雁声和砧声,渲染出秋夜的寒冷与孤寂,增添了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人以对故友的思念为主线,表达出一种对高士的向往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最后一句“不见支公与玄度”,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强烈思念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巧思,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展现了皇甫冉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哲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高士的追思、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反映出人生的哲理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大师”指的是谁?
A. 皇甫冉
B. 朋友
C. 高僧
“北渚三更闻过雁”中“过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归来
C. 喜悦
诗中“结茅栽树”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生活?
A. 奢华
B. 隐居
C. 忙碌
可将皇甫冉的《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皆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境界的追求,但在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王维的诗更具山水意象的营造,而皇甫冉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与对友人的思念。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