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5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53:13
维古四民,次二曰农。虽及我私,岂忘于公。沮溺之徒,始为隐沦。滔滔不归,乃洁其身。温温黄生,在彼原畛。既耕既芸,遂名为隐。其隐维何,无与于世。左釐右粥,聊以卒岁。人亦有言,可仕则仕。苟非其时,进退由己。嗟嗟众人,不惟其危。朝趋夕奔,终蹈祸机。惟生之为,彼善于斯。悠悠我心,乐且无灾。
自古以来,社会分为四民,其中第二位是农夫。虽然耕作是为了自己的生计,但怎能忘记对国家的贡献。那些像沮溺一样的人,最初是为了隐居。社会纷扰不休,他们选择保持清白。温和的黄生,在那片田野上。既耕作又除草,因此被称为隐士。他的隐居是什么样的呢?与世无争。左边的食物,右边的粥,就这样度过一年。人们常说,可以做官就做官。如果不是合适的时机,进退由自己决定。唉,众人啊,不只是他们的危险。早晨奔忙,晚上奔波,最终陷入危机。只有生存之道,他们做得更好。我心中悠然,快乐且无灾。
作者介绍: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田园隐逸为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纷扰的厌倦。在明代,社会动荡,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以保持清白和自由。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农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纷扰的厌倦。诗中“沮溺之徒,始为隐沦”一句,直接点明了隐士的形象,而“滔滔不归,乃洁其身”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保持清白的选择。诗人通过对黄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简朴而自足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安宁和快乐。最后,诗人通过对众人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纷扰的深刻认识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定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纷扰的厌倦,强调了保持清白和自由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沮溺之徒”指的是什么? A. 农夫 B. 隐士 C. 商人 D. 工匠
诗中“左釐右粥”形容的是什么? A. 丰盛的饭菜 B. 简朴的生活 C. 奢侈的生活 D. 忙碌的生活
诗中“可仕则仕”表达的是什么态度? A. 对仕途的厌恶 B. 对仕途的向往 C. 对仕途的无奈 D. 对仕途的淡然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