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1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17:32
送文慧师归眉山
—— 司马光
至人心如云,去住叭所适。
飘摇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暖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离合毕自然,於何寄驭戚。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
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
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至高无上的人的心情如同云彩般飘渺,随意而去,随意而来。他在四海之间漂泊,难以再去评判世间的喧嚣与安静。最近从王城游玩归来,红尘中的暖意伴随着早晨和傍晚的时光。忽然想到要回到故乡的山峰,却无法停留在过去的时光。人生的离合都是自然的规律,又何必寄托于世俗的忧愁呢?从今往后我愿意在林间静坐,白头老去时依然傲视泉石。山鸟聚集在我的手掌中,巴猿在我身旁侍奉着酒壶。寺前的烟雾缭绕得很深,究竟在哪里能寻找到往日的踪迹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逢懿,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著称于世,主张理学,强调治国理政和历史教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司马光在送别友人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故乡的眷念。
这首诗意蕴深厚,透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情世故的淡泊。诗中的“至人心如云”开篇便引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暗示诗人追求的理念。接下来的“飘摇涉四海”,则反映了人生如浮云,四海漂泊的无奈与孤独。
“红尘暖晨夕”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世俗生活的温暖,而“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则展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离合自然,诗人以此释怀,表明了对人生变迁的理解与接受。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展现了诗人对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的向往,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最后几句“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则引人深思,诗人似乎在探索生存的意义与目的,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融合了哲理与自然美,展示了司马光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故乡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至人”指的是:
A. 道德高尚的人
B. 普通人
C. 君王
下列哪一句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A. 离合毕自然
B. 忽思还故峰
C. 山鸟集掌中
诗中的“红尘”指的是:
A. 自然界
B. 繁华的世俗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