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0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03:16
屈子平章荃蕙,荀卿区别芷槐。
志洁真饮露者,性恶似渐滫来。
这首诗表达了屈原与荀子的高洁与低贱之间的对比。屈原用荃草和蕙草比喻自己的清白,而荀子则用芷草和槐树表明自己的品质。志向高洁的人如同饮露而生,而那些本性不善的人则像渐渐流淌而来的污水。
刘克庄,字静斋,号阮亭,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婉约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时期,诗人通过对屈原与荀子的对比,反映出自己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屈原与荀子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才的两面性与社会的复杂性。屈原以其高洁的品德和坚定的理想,成为了忠贞不屈的象征,而荀子则代表了世俗与现实的妥协。诗中使用了荃草、蕙草、芷草和槐树等植物意象,体现了人品的不同层次。诗人强调了志向的纯洁和真实追求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高洁是内心的坚守,而非表面的修饰。最后一句“性恶似渐滫来”则警示我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光鲜却内心卑劣的人。整首诗在清新脱俗的意象中透出一丝悲凉与警惕,引人深思。
全诗通过对比屈原和荀子的品德,探讨了高洁与卑劣的道德观,强调了保持内心纯净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与个人的选择。
屈原与荀子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A. 品德
B. 身世
C. 创作风格
D. 学识
诗中“志洁真饮露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A. 追求名利的人
B. 内心高洁的人
C. 轻浮的人
D. 只重外表的人
诗中提到的“性恶似渐滫来”暗示了什么?
A. 内心的丑恶会显露出来
B. 人的品德会随着时间变好
C. 对自我修养毫无意义
D. 人天生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