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9:05
会师东瓯漫成
作者:张煌言 〔明代〕
瓯越江声动鼓鼙,
霸图南北似鸡栖。
谁为揖客称司马,
独将游兵是水犀。
箸借自来非为汉,
瑟操犹恐未工齐。
十年种蠡成何事,
敢向人前说会稽!
全诗翻译:
瓯江的水声像鼓声一样震动,南北的霸图争斗就像鸡栖息一样无奈。谁来迎接客人,称赞司马懿?我独自带着游荡的士兵,如同水中的犀牛。借用筷子并非为了汉朝的荣光,弹奏瑟琴仍然担心技艺未能精湛。十年种下的蠡(指种子)又成就了什么呢?我敢在别人面前提起会稽的事情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煌言,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历史为主,情感细腻,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权力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瓯江声的描绘,引出了历史的沉浮和个人的无奈。开篇的“江声动鼓鼙”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南北的争霸如同鸡栖息,表现出一种无奈和焦虑。诗中提到的“司马”则是对历史权力中心的反思,诗人自问谁能称赞这样的人物,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带着游荡的士兵,象征着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力感。
“箸借自来非为汉”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质疑,艺术的创造不是为了追随浮华的汉朝,而是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十年种蠡成何事”则是对人生的感慨,经过十年的努力,最终又能得到什么?这种疑问深入人心,触动了对社会的深思。全诗在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经历的反思,表现出对权力、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司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十年种蠡”指的是什么?
诗中“瓯越江声动鼓鼙”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将张煌言的《会师东瓯漫成》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前者更多地体现对历史的反思和个人的无奈,而后者则是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国的思念,两者都在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