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7:49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前人筑城官已高,
後人下车来开壕。
画图先至中书省,
诸公聚看称贤劳。
壕深数丈周十里,
役兵大半化为鬼。
传闻又起旁县夫,
凿教四面皆成水。
何时此地不为边,
使我地脉重相连?
白话文翻译:
前人修筑城墙的官员已经升迁,而后来的官员则下车来开掘壕沟。设计图纸最先送到中书省,众公卿聚在一起称赞这项辛勤的劳作。壕沟深达数丈,周围十里,参与劳役的士兵大半都战死,传闻又从旁县传来。挖掘使四周都成为了水域。什么时候这里才能不再是边境呢?希望我们的土地脉络能够重新连接。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廷实,号云峰,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思想上受儒家和道家影响,诗风清新、沉稳。由于身处南宋时期,面对外敌入侵,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南宋时期,国境的防御工事成为诗人思考的主题。诗中通过描绘开壕的场景,反映出对战乱和边境问题的忧虑,以及对国土统一的渴望。
诗歌鉴赏:
《开壕行》通过开掘壕沟的场景,展现了士兵们的辛勤与牺牲,诗中充满了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诗人用“前人筑城官已高”开篇,既表明了历史的延续,也暗示了后代的辛劳。诗中的“役兵大半化为鬼”,令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士兵们为国家安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者通过描绘“壕深数丈周十里”,展现出防御工事的规模和士兵的艰辛,传达出对战乱的无奈和对边境安全的深切关怀。最后,诗人以“何时此地不为边”收尾,表达了对和平局面的期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邃的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深刻反映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士兵牺牲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通过描绘开壕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役兵大半化为鬼”,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A. 士兵都获得了荣誉
B. 士兵在战斗中牺牲
C. 士兵获得了奖励
诗中“何时此地不为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期待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边境的无所谓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开壕行》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国难面前的情感表达与忧国情怀。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的悲怆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而刘克庄则通过开壕的场景反映了士兵的牺牲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