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0:48
昨日诏下去罪人,
今日诏下得贤臣。
进退者谁非我事,
世间宠辱常纷纷。
我心与世两相忘,
时事虽闻如不闻。
但喜今年饱饭吃,
洛阳禾稼如秋云。
更倾一尊歌一曲,
不独忘世兼忘身。
昨天的圣旨是要处决罪犯,
今天的圣旨又是任用贤良之士。
进退之间,谁能说这与我无关呢,
世间的荣辱总是纷繁复杂。
我心已与世事两相忘,
即便时事再怎么耳闻,也犹如未闻。
但我只愿欢喜于今年的丰收,
洛阳的禾稼如同秋天的云彩般美好。
再倾一杯酒,唱一曲歌,
不仅忘却了世间的烦恼,甚至连自己也忘怀。
诗中提到的“宠辱常纷纷”反映了古代官场的复杂与无常,类似于《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此诗句也可见于《庄子》中对世事无常的讨论。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任职洛阳期间,正值政治动荡,官场纷争频繁。诗人在此背景下,借用个人生活的安稳与丰收,表达对世事的淡泊与无奈。
《诏下》是白居易在官场经历中所写的一首抒怀诗,展现了他对于政治变迁的冷漠与超脱。诗的开头通过对“罪人”与“贤臣”的对比,揭示出官场如戏的无常。而“进退者谁非我事”,则表达了他对个人前途的思考与无奈,尽管自己身处其中,却感到无能为力。
诗中“我心与世两相忘”一句,显示了白居易选择超然物外的态度。他宁愿享受当下的丰收与安宁,而不愿被复杂的政治事务所困扰。这种对世事的淡泊,恰恰是他面对动荡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心理调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宁静与淡然,最后通过“倾一尊歌一曲”更是强调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忘。这种生活哲学在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中也时常可见,反映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复杂的世事中选择自我放逐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诏下》中提到的“罪人”与“贤臣”分别指什么?
“我心与世两相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的“洛阳禾稼如秋云”意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诏下》相比,杜甫在《春望》中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