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忆沣上幽居》

时间: 2025-04-28 14:52:07

诗句

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

况我林栖子,朝服坐南宫。

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52:07

诗词名称: 忆沣上幽居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
况我林栖子,朝服坐南宫。
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束缚的厌倦。诗人一来就要离去,仍然感到这如同厌倦了牢笼般的生活。自己身为林中栖息的小子,穿着朝服坐在南宫,心中却无不渴望自由。唯独能问问啼叫的鸟儿,是否还如沣水般向东流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当复去:将要再回去。
  • 樊笼:比喻囚禁或限制自由的地方。
  • 林栖子:指在林中栖息的人,象征隐逸者。
  • 朝服:指官员的正式服装,象征社会地位。
  • 南宫:古代宫殿的一个部分,象征权贵。
  • 啼鸟:指鸣叫的鸟,象征自由与自然。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沣水”可能指的是沣河,流淌的水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流动,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真挚感人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忆沣上幽居》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感受到朝廷的繁华与自身的孤独,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开头两句,诗人以直接的口吻表达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厌倦,暗示了他对世俗权力的拒绝。接着,诗人自称“林栖子”,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表现,也反映了他心灵深处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通过鸟儿的啼鸣,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的自由,仿佛在问鸟儿是否依然自由地飞翔,水流是否依旧向东流淌。整首诗在意象上交替着现实的压迫与自然的自由,表现了诗人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来当复去:表达了诗人对到来的厌倦和对离开的期待。
  • 犹此厌樊笼:进一步强调对压抑环境的不满。
  • 况我林栖子:表达了诗人自我认同,强调隐逸者的身份。
  • 朝服坐南宫:显现出与权力的隔离,暗示对官场的排斥。
  • 唯独问啼鸟:点出诗人的内心渴望,向往自然之声。
  • 还如沣水东:用水流象征生命的自由,展现诗人对自然流动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樊笼”,突出了压抑感。
  • 对仗:如“一来当复去,犹此厌樊笼”,形成音韵和谐。
  • 拟人:将鸟儿的啼鸣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自然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挣扎,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樊笼:象征束缚与压迫的环境。
  • 林栖子:象征隐逸者,追求自然与自由。
  • 啼鸟:象征自然的呼唤与生命的自由。
  • 沣水:象征自然流动和生命的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樊笼”指的是什么?
    A. 自由的生活
    B. 压抑的环境
    C. 自然的空间
    答案:B

  2. 诗人自称为“林栖子”,这表现了他对什么生活的向往?
    A. 官场生活
    B. 隐逸生活
    C. 商贾生活
    答案:B

  3. “唯独问啼鸟,还如沣水东”中,啼鸟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的压迫
    B. 自由的生活
    C. 忧伤的情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忆沣上幽居》与王维的《山中问答》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韦应物更强调对官场的厌倦,而王维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表夏十首 八骏图诗 兔丝 莺莺诗(一作离思诗之首篇)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赠严童子(严司空孙字照郎十岁能赋诗往往有奇句) 寄乐天 重赠 春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至字旁的字 目濡耳染 破浪乘风 歹字旁的字 拙朴 包含染的成语 洋为中用 无幽不烛 平情 包含暇的词语有哪些 革面革心 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鹵字旁的字 流金铄石 彑字旁的字 丘甸 同字框的字 皦核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