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0:13
原文展示:
木末芙蓉语,当时不谓真。今来木末见,愁杀拟骚人。
白话文翻译:
在树梢上,芙蓉花儿轻声细语,当时人们并不认为这是真的。如今我来到树梢,亲眼见到这芙蓉花,心中愁绪满怀,几乎要愁煞了那些模仿骚体诗的文人。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观赏芙蓉花时,因花的美艳而引发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在宋代,文人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芙蓉花作为一种美丽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审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当时”与“今来”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芙蓉花的深刻印象和情感变化。首句“木末芙蓉语”,以拟人的手法赋予芙蓉花以生命和语言,显得生动而富有诗意。次句“当时不谓真”,表达了诗人初见芙蓉时的惊讶和不相信,可能是因为芙蓉花的美丽超出了他的预期。后两句“今来木末见,愁杀拟骚人”,则抒发了诗人再次见到芙蓉花时的深切愁绪,这种愁绪可能源于对美的感慨,也可能包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芙蓉花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芙蓉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变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木末”指的是什么? A. 树根 B. 树干 C. 树梢 D. 树叶
诗人为何感到“愁杀拟骚人”? A. 因为芙蓉花太美 B. 因为芙蓉花凋谢 C. 因为芙蓉花有毒 D. 因为芙蓉花无语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