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2:54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我在宿习中修来智慧的根基,广泛听闻却不拘泥于言辞。
自从七祖传下心印法门,不必再通过三乘教义来入门。
我东游沧江寻访古迹,西归紫阁远离尘世喧嚣。
河南的白侍郎如大檀越,希望能够与我共同翻阅真经。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子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洒脱著称,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思想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刘禹锡被贬之时,他在闲暇之余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对佛教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当时社会喧嚣的反思。诗中提到的“白尹”指的是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共鸣。
这首诗通过描写隐逸生活与对佛教哲理的领悟,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诗人开篇便以“宿习修来得慧根”点明了自己在修行中所获得的智慧,传达出一种渐进的修行过程。接着“多闻第一却忘言”则反映出诗人对言语的淡薄,强调内心的领悟更为重要。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一句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禅宗心法的认同,认为直接的心灵体验超越了教义的束缚。接下来的“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则描绘了诗人游历的场景,沧江与紫阁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逃避。
最后以“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收尾,诗人以友人白侍郎为引,表达了对佛教经典的向往和希望。整首诗流露出对智慧与真理的渴求,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认识与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考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哲理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智慧和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与精神交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刘禹锡的“宿习修来得慧根”主要表达了什么?
“自从七祖传心印”中的“七祖”指的是哪个宗派?
诗中提到的“河南白尹”是谁的称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解读:两首诗在主题上都涉及友谊与人生的哲理,但刘禹锡的作品更为关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追求,而王维则更注重于情感的表达与对自然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