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2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22:52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这条通往三巴的路漫长而曲折,我在外漂泊,身心俱疲。
在这残雪的夜晚,乱山环绕着我,只有一支孤灯,陪伴着我这个异乡人。
渐渐地,与亲人渐行渐远,只有身边的仆人和朋友相伴。
这样的漂泊生活让我难以忍受,明天又是新的一年,我的岁月又将如何继续?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人情世故,常以个人经历抒发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除夜》这首诗作于除夕之际,诗人身在异乡,面临新旧交替的时刻,感受到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感慨时光流逝。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漂泊者的孤独与无奈。
《除夜》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对比与对照,表达了诗人在新旧交替之际的孤独感与无奈感。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既有对路途遥远的感叹,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紧接着,诗人通过“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冷清,残雪和孤烛的意象交织出一种冷酷的现实,让人倍感凄凉。
在后两联中,诗人将思绪进一步延展,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意在说明即使身边有仆人相伴,但与亲人之间的距离却在不断拉大,这让他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最后一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不仅是对新年的期待,更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无奈,仿佛在诉说漂泊者对归属感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唐代士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漂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新年的期待。
诗中提到的“羁危万里身”意指:
A. 生活富裕
B. 漂泊艰辛
C. 亲情满满
D. 归乡的快乐
“孤烛异乡人”中的“孤烛”象征:
A. 温暖
B. 亲情
C. 孤独
D. 旅途
诗人对新年的期待表现在哪一句中?
A. 迢递三巴路
B. 渐与骨肉远
C. 明日岁华新
D. 乱山残雪夜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迢递三巴路,羁(jī)危万里身。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tóng)仆亲。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飘:一作“漂”。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