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6:49
时危挹佳士,惨淡随回鹘。佯狂真可哀,死泪终映睫。
在国家危难之际,希望能有杰出的人士挺身而出,但现实却是悲惨的景象如同回鹘人(古代一个游牧民族)的到来。假装疯狂的状态其实令人悲哀,死去的泪水终究映照在眼睫上。
“回鹘”在唐代曾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军事行动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威胁。诗中提到“回鹘”,暗示了社会动荡与外敌入侵的背景,反映了国家危急时的无奈与悲哀。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国家沦陷之际,坚守忠诚,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色,最终为国殉道。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贞、悲壮的情怀。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元朝的侵略与统治,文天祥的心中充满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悲伤,表达了他对杰出人才缺乏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此诗短小却意义深远,展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忧虑和绝望。开篇强调“时危”,显示出国家的动荡与不安,接着提到“佳士”的缺乏,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诗中的“惨淡”一词,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佯狂真可哀”则深刻反映了在绝望中人们所采取的逃避方式,或许是为了自我保护,或许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痛苦。最后一句“死泪终映睫”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哀伤,似乎在预示着人们在困境中无力自拔的深重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国家的痛心,也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危机与人才缺乏的描绘,表达了文天祥对家国前途的忧虑与渴望,以及对人性无奈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诗中提到的“佳士”指的是什么?
A. 优秀的人士
B. 历史人物
C. 战士
D. 官员
“惨淡随回鹘”中的“惨淡”意味着什么?
A. 灰暗
B. 悲惨
C. 美好
D. 明亮
诗人对国家目前的状况持什么态度?
A. 乐观
B. 绝望
C. 无所谓
D. 满意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文天祥的《林检院琦第一百三十五》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文天祥更加强调个人的无奈与对人才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感受与家国情怀。两者都是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映,却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