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2: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2:58
游中岩
作者:彭端淑 〔清代〕
上岩欲倚天,下岩欲拔地。
中岩尤突兀,横插两崖际。
溪泉直复纡,流韵幽以邃。
苍藤仗老树,近绿将日蔽。
咳唾有猿惊,拍手观鱼戏。
钟磬度杳冥,断续出烟寺。
山奇赤亦古,径僻罕人至。
吾慕苏髯公,千载见遗字。
赤壁走龙蛇,不随风雨替。
探奇兴不穷,访古性所嗜。
回首觅归途,谷口白云闭。
这首诗描绘了中岩的壮丽景色:上面的岩石仿佛要依靠天际,下面的岩石似乎要拔地而起;中间的岩石尤为高耸,横亘在两崖之间。溪水曲折流淌,流水的韵律幽深而悠远。苍老的藤蔓依附在古树上,绿色的叶子遮住了阳光。轻咳一声,猿猴被惊动,拍手观赏鱼儿嬉戏。钟声和磬声在幽暗中回响,断断续续传来寺庙的烟雾。这里的山奇特而古老,通往这里的小路鲜有人走。我仰慕苏髯公,千年后仍能看到他的墨迹。赤壁上奔腾的龙蛇,不受风雨的影响。探索奇观的兴致无穷无尽,追访古迹的性情永远不变。回头寻觅归途,山谷口被白云遮住。
彭端淑,清代诗人,生于1620年,卒年不详,字子华,号峒轩,湖广人。其诗风清新俊逸,擅长山水诗,受到时代的影响,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古人的敬仰。
《游中岩》创作于彭端淑游历中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的奇特景观,抒发对自然的敬仰与对古代文人情怀的追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与归属的思考。
《游中岩》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诗人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全诗结构严谨,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示了中岩的壮丽与神秘。诗的开头,以“上岩欲倚天,下岩欲拔地”引出自然的雄浑气势,展现了中岩的高耸与气势磅礴。随后,诗人描绘了溪水的流动和苍藤的依附,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美。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古代文人的仰慕之情。这种情感的融合,使得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文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敬仰。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描绘和深邃的历史感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展现了彭端淑作为清代诗人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思考。
《游中岩》是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杜甫
C. 彭端淑
D. 苏轼
诗中提到的“苏髯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苏轼
B. 苏洵
C. 苏辙
D. 曹操
“咳唾有猿惊”这句中,猿猴被惊动的原因是什么?
A. 溪水流动
B. 轻咳一声
C. 风吹草动
D. 游人经过
诗中提到的“赤壁”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处古战场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