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赴鄂舟中》

时间: 2025-04-30 05:11:19

诗句

万波弄日破霜寒,木落吴天意自宽。

少壮背人如去鸟,江山还我此凭栏。

警传萍醴围初合,灾被淮徐赈已难。

多垒奇荒仍满目,漫寻猿鹤共盘桓。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1:19

原文展示:

赴鄂舟中
作者:郑孝胥〔清代〕

万波弄日破霜寒,
木落吴天意自宽。
少壮背人如去鸟,
江山还我此凭栏。
警传萍醴围初合,
灾被淮徐赈已难。
多垒奇荒仍满目,
漫寻猿鹤共盘桓。


白话文翻译:

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阳光穿透了霜寒,
秋天的树叶在吴地悄然落下,仿佛是大自然的宽慰。
年轻人背弃故土,像离巢的小鸟,
我在这江山之中凭栏而立,心中感慨不已。
传来警报,水草萍浮,刚刚聚合,
但遭灾的淮徐一带,赈灾工作却变得艰难。
眼前多处荒凉,依旧满目疮痍,
我漫步于此,寻觅猿猴与仙鹤的身影,恍若与他们共度时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波:指江河的波浪。
  • 吴天:指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凭栏:站在栏杆边,寓意对景物的眺望与思考。
  • 警传:指警报传来。
  • 萍醴:水草与米酒,象征生活的安宁与富足。
  • 灾被:遭受灾害。
  • 淮徐:指淮河与徐州地区。
  • 奇荒:指奇异的荒芜或灾荒。
  • 猿鹤:象征自由与高洁的生灵。

典故解析:

  • 少壮背人如去鸟:暗指年轻人离开故乡,追求自由与理想;比喻早年离开家乡的人,追求更高的目标。
  • 江山还我此凭栏:表达对故土的怀念与自豪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孝胥(1835年-1896年),字子华,号穷庐,晚号疏庐,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尤其关注社会时事。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末动荡的时期,郑孝胥在舟中行进时,面对自然景观的变化与社会动乱,感慨颇多。诗中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局的忧虑,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鉴赏:

郑孝胥的《赴鄂舟中》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作,描绘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自然景色以及对时局的感慨。诗的开头“万波弄日破霜寒”,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江面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感觉,这与后文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

“少壮背人如去鸟”,这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年轻人背弃故土,追求理想的心情,暗示着时代变革带来的离别。郑孝胥在面对江山时,感慨“江山还我此凭栏”,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与深沉的思考。

随后的几句中,诗人提到淮徐的灾难,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困境,令人心生忧虑。而“多垒奇荒仍满目,漫寻猿鹤共盘桓”则带有一种淡淡的孤独感,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间苦难的无奈,仿佛在寻找一个能够寄托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在自然美与社会现实之间构建了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与社会的反思。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郑孝胥成功地传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渴望,诗歌的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波弄日破霜寒:描绘江面波光粼粼,阳光洒下,打破了霜寒的沉寂,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2. 木落吴天意自宽:秋天的树叶在吴地落下,给予人一种自然的宽慰,表现对季节变换的感慨。
  3. 少壮背人如去鸟:年轻人如小鸟般背离故土,隐喻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心态。
  4. 江山还我此凭栏:诗人在江边凭栏而立,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与眷恋。
  5. 警传萍醴围初合:警报传来,水草聚集,象征着生活的安宁与富足。
  6. 灾被淮徐赈已难:遭受灾害的淮徐地区,赈灾工作变得艰难,反映社会的动荡。
  7. 多垒奇荒仍满目:眼前满目荒凉,依旧是灾后的景象,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8. 漫寻猿鹤共盘桓:诗人漫步其中,渴望与猿猴、仙鹤共度时光,象征着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少壮背人如去鸟”,用鸟类比喻年轻人的离去。
  • 对仗:如“万波弄日”与“木落吴天”,形成工整的对称关系。
  • 拟人:如“警传萍醴围初合”,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事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年轻人的期许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波:象征着流动与变化,寓意人生的无常。
  • 霜寒:代表着秋冬的冷酷,暗示人生的艰辛。
  • 猿鹤:象征自由、高洁的生灵,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少壮背人如去鸟”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年轻人追求自由
    B. 年轻人留在故乡
    C. 年轻人回归自然
    D. 年轻人迷失方向

  2. “万波弄日破霜寒”中“弄日”意指什么?
    A. 太阳在水中反射
    B. 太阳被遮挡
    C. 日出而作
    D. 日落西山

  3.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C. 自然的美
    D. 生活的富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王之涣: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赴鄂舟中》:两首诗都涉及自然景色的描绘,但《登高》更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感悟,而《赴鄂舟中》则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郑孝胥传》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郑孝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相关查询

泊歙浦 山中 山居七咏 其一 经史阁 兰溪晚泊 上冢 三岩 春晚 二月朔日食阴雨不见 唐律十首 南窗偶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贝字旁的字 灰心丧意 下流 虎字头的字 蓬莱阁 趔趔趄趄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霞举飞升 明白易晓 谨慎从事 业字旁的字 劝杯 角字旁的字 包含仙的成语 居不择邻 厂字头的字 包含衰的成语 包含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