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3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31:27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北风吹拂着海边的树木,边境已是萧条的秋天。
亭子上坐着的是谁家的孩子,哀怨地注视着明月高楼。
我自言自语,自己是幽燕的旅客,发辫缠绕,梦想远游。
红色的刀刃杀死了公吏,白色的刀刃报复私仇。
为了躲避仇恨,我逃到了海上,却被迫在这边疆服役。
故乡离我有三千里,辽水悠悠,流淌不息。
每当我愤怒于胡人入侵,总是为汉国的耻辱感到悲伤。
怎么知道经历了七十场战斗,白头之年仍未被封为侯爵?
陈子昂(659年-700年),字伯玉,号昂,唐代诗人,出生于今陕西省。他是初唐著名的诗人和文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陈子昂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其诗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苦闷。
《感遇·之卅四》是陈子昂在边疆写成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与愤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个人的遭遇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
《感遇·之卅四》通过描绘边疆的秋天和月光下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沉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篇的“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通过北风和秋天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辛。接着,“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诗人把视线转向亭子里的人,表现了孤独和对他人的思念。而“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则揭示了诗人对远方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与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后续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描绘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表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愤怒。这种情绪通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得以深化,表达了诗人对身世的无奈和对外族入侵的愤慨。最后,两句“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则是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与感慨,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家国的深切关怀。诗中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外族入侵的愤慨与对功名的失落感。
选择题:诗人自称为哪个地方的客人?
填空题:诗中提到“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思念。
判断题:诗中“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反映了社会的和谐状态。(对/错)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家国与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深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