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3:5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59:09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
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
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
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汉朝的国家失去了中原的政治策略,胡人的马屡次南下侵扰。听说诏命安边的使者,正是我昔日的朋友。废弃的书本让我对古人感到惋惜,负剑在身只愿成就美好的事业。出关的岁月已渐渐过去,行旅的艰难让我日益忧虑。敌人进入白登山的道路,烽火在紫塞相互交错。连年征兵驻扎在北方,清理荒野以备对东胡的防御。边城正闭门不出,斥堠开始显现安宁。又听说韩长孺,辛苦奔波于匈奴。雨雪后他容颜改变,纵有才华却地位孤立。空怀老臣的谋略,却未能获得赵军的租赋。只盼魏侯的重视,不再受谤书的诽谤。应该祭奠金人,归来歌唱凯旋入都。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昌,号恕斋,唐代诗人,以其悲壮的思想和豪迈的气概著称。曾任翰林学士,主要作品有《登幽州台歌》《春望》等。其诗歌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倡导以古人为师,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安边使者使命的期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饱含爱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诗人对古代贤臣的向往。
《答韩使同在边》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时事关怀的诗作。诗中陈子昂以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他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切关心以及对古代英雄的深情怀念。开头两句,诗人即以“汉家失中策”引入,直接点出国家的危机,随之而来的“胡马屡南驱”则描绘了敌军的侵扰,令人感到战争的迫切与严峻。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心中对于“安边使”的渴望与期待,尤其是“曾是故人谟”一句,表现了诗人与使者之间的情谊,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中展现的边境状况,诸如“烽交紫塞途”、“连兵屯北地”,则使人感受到边地的紧张局势与诗人对安宁的期盼。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既有对历史的惋惜,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尤其是“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一句,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显示了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对理想的执着与无力感。最后,诗人以“应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结束,展现了他对胜利与归来的渴望,给人以希望与激励。
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诗人用深邃的情感和悲壮的气概,呼唤着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情怀的传承。
全诗围绕边疆的安定与国家的命运展开,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渴望,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汉家失中策”中“汉家”指的是哪个朝代?
诗中提到的“虏入白登道”指的是?
“负剑”在诗中象征什么?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陈子昂的这首诗更加注重历史的深刻思考与边疆的现实状态,表现出更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忧患意识。王之涣的诗虽同样蕴含壮志,但更偏向于个人的豪情与自然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