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感遇·之卅一》

时间: 2025-05-01 01:47:45

诗句

朅来豪游子。

势利祸之门。

如何兰膏叹。

感激自生冤。

众趋明所避。

时弃道犹存。

云渊既已失。

罗网与谁论。

箕山有高节。

湘水有清源。

唯应白鸥鸟。

可为洗心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7:45

原文展示:

感遇·之卅一
作者: 陈子昂 〔唐代〕

朅来豪游子。
势利祸之门。
如何兰膏叹。
感激自生冤。
众趋明所避。
时弃道犹存。
云渊既已失。
罗网与谁论。
箕山有高节。
湘水有清源。
唯应白鸥鸟。
可为洗心言。

白话文翻译:

这位豪放的游子在最近来到这里,
他见势利的祸害之门。
为什么要对兰膏叹息,
因感激而生出冤屈。
众人趋向光明所避之地,
然而抛弃的道理依然存在。
云渊已经失去,
那罗网又与谁来讨论呢?
箕山有高尚的节操,
湘水有清澈的源头。
唯有那白鸥鸟,
可以作为洗心的言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朅来:最近来。
  • 豪游子:豪放不羁的游子。
  • 势利:权势与利益。
  • 兰膏:指兰花的香气,象征美好事物。
  • :冤屈,指不公正的委屈。
  • 众趋明所避:众人趋向光明,但又避开了真正的道路。
  • 云渊:深邃的云层,象征失去的理想或境界。
  • 箕山、湘水:象征高洁和清白的精神。

典故解析:

  • 箕山高节:出自《诗经》,比喻高尚的品德。
  • 湘水清源:指湘江水清澈,象征纯洁的源头,常用以比喻高尚的品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号少白,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雄浑,富有哲理,常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目睹了世态炎凉,感慨人情冷暖,抒发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感遇·之卅一》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古诗,陈子昂以豪游子的形象展开,表现了对权势与利益的批判。诗中通过对“势利祸之门”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趋利避害的现象,表达了对道德沦丧的忧虑。诗人在对兰膏的叹息中,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但也不得不面对感激与冤屈并存的现实,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诗中的意象如“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展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对现实丑陋的强烈对比,象征着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白鸥鸟作为最后的意象,寓意着纯洁与清新,暗示诗人希望通过纯洁的言语洗净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情感深沉,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流露出陈子昂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朅来豪游子:诗人引入角色,设定了游子这一形象,暗示其豪放不羁的性格。
  2. 势利祸之门:揭示了现实的险恶与人性的贪婪。
  3. 如何兰膏叹:表达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
  4. 感激自生冤:感激之情中却生出冤屈,揭示了人心的复杂。
  5. 众趋明所避:人们向光明的方向走去,但又避开真正的道路。
  6. 时弃道犹存:即使现实抛弃了真理,但真理仍然存在。
  7. 云渊既已失:理想的境界已经失去。
  8. 罗网与谁论:失去的理想与现实的无奈,难以与他人讨论。
  9. 箕山有高节:表明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10. 湘水有清源:象征纯洁的源头,暗示追求真理的渴望。
  11. 唯应白鸥鸟:白鸥鸟象征着纯洁与自由。
  12. 可为洗心言:希望以白鸥鸟的形象作为心灵的洗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游子比作豪放之人,藉此传达其不羁的个性。
  • 对仗:如“箕山有高节,湘水有清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强烈的情感基调使得诗歌更具深度与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豪游子:象征不羁的个性与对自由的渴望。
  2. 势利:代表社会的阴暗面与人性的贪婪。
  3. 兰膏: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4. 白鸥鸟:代表纯洁与希望,象征心灵的洗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豪游子”指的是哪种人? A. 贪婪的人
    B. 不羁的自由者
    C. 追求名利的人
    答案:B

  2. “势利祸之门”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权势与利益的诱惑
    C. 个人情感
    答案:B

  3. 诗中“唯应白鸥鸟”寓意是什么?
    A. 失去的理想
    B. 纯洁与希望
    C. 现实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陈子昂的《感遇·之卅一》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与理想的追求,但陈子昂更注重内心的挣扎与对高洁品德的向往,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事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子昂诗集》

以上内容为《感遇·之卅一》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与内涵。

相关查询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 踏莎行·题芳园雅集图 踏莎行(七夕词) 踏莎行 张丹枫 踏莎行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成双成对 巳字旁的字 采薪之疾 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刀字旁的字 殳字旁的字 包含悔的成语 谁家 引而伸之 丹墀 彐字旁的字 将具 言字旁的字 谢郎着帽 金练 讲武 青山不老 粮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