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南园花竹》

时间: 2025-05-02 18:29:43

诗句

花行竹径紧相挨,每日须行四五回。

因把花行侵竹种,且图竹径对花开。

花香远远随衣袂,竹影重重上酒杯。

谁道山翁少温润,这般红翠却长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29:43

原文展示: 南园花竹 邵雍 〔宋代〕 花行竹径紧相挨,每日须行四五回。 因把花行侵竹种,且图竹径对花开。 花香远远随衣袂,竹影重重上酒杯。 谁道山翁少温润,这般红翠却长偎。

白话文翻译: 花丛与竹径紧密相邻,我每天都要走过四五次。 因为喜欢花丛侵入竹林的景象,所以特意让竹径对着花开。 花香远远地随着衣袖飘来,竹影重重地映在酒杯上。 谁说山中老人缺少温润,这样的红花绿竹却长久地依偎在一起。

注释:

  • 花行竹径:指花丛和竹林之间的路径。
  • 紧相挨:紧密相邻。
  • 衣袂:衣袖。
  • 山翁:山中的老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 红翠:指红花和绿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南园中欣赏花竹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隐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感情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竹相映成趣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诗中“花行竹径紧相挨”一句,既描绘了花竹相邻的实景,又隐喻了作者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花香远远随衣袂,竹影重重上酒杯”则进一步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意境和美感。最后两句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无限珍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行竹径紧相挨:描绘了花丛和竹林紧密相邻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2. 每日须行四五回:表达了作者对这片景色的喜爱,每日多次往返。
  3. 因把花行侵竹种,且图竹径对花开:说明了作者有意让花丛侵入竹林,形成更美的景致。
  4. 花香远远随衣袂,竹影重重上酒杯: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意境。
  5. 谁道山翁少温润,这般红翠却长偎: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这般红翠却长偎”,将红花和绿竹拟人化,赋予它们情感。
  • 对仗:如“花香远远随衣袂,竹影重重上酒杯”,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感情。

意象分析:

  • 花行竹径:描绘了花丛和竹林紧密相邻的景象,象征自然的和谐。
  • 花香、竹影: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意境和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行竹径紧相挨”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花丛和竹林紧密相邻 B. 花丛和竹林相隔很远 C. 花丛和竹林相互交错 答案:A

  2. 诗中“花香远远随衣袂”一句通过什么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 A. 拟人 B. 对仗 C. 比喻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谁道山翁少温润,这般红翠却长偎”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对自然的疏远 B. 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 作者对自然的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作者在自然中的漫步和欣赏。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邵雍的《南园花竹》: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沁园春 水龙吟 酹江月 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诗曰 得火龙真人剑法 徽宗斋会 题僧房绝句 化江南简寂观道士侯用晦磨剑(一作磨剑赠侯道士) 哭陈先生 赠罗浮道士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耒字旁的字 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马字旁的字 磕牙料嘴 口字旁的字 三框儿的字 信矢 吞花卧酒 坚如盘石 迁延羁留 啮食 异域 奔水 两点水的字 白雪难和 断管残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