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9:57
原文展示:
南歌子(己未和韵)
作者:杨无咎
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
晚来乘兴上章楼。
楼外谁歌新唱,知有黄州。
拟泛银河浪,聊乘藕叶舟。
蓬山应自隐鳌头。
借问谪仙何在,今为谁留。
白话文翻译:
波光如洗,宁静得像染过一样,山色青翠欲滴,仿佛要流动起来。傍晚时分,我兴致勃勃地登上了章楼。楼外是谁在唱着新歌,知道那是黄州?我想要在银河的波浪上漂流,随便乘着藕叶的小舟。蓬莱山应该隐没在鳌头之上。借问那位被贬的仙人如今在哪里,今天又是为了谁留恋?
注释:
字词注释:
- 波静:水面平静,波光粼粼。
- 明如染:形容水面清澈明亮,似乎经过染色一般。
- 山光翠欲流:山的光辉青翠欲滴,像要流动一样。
- 乘兴:兴致勃勃地。
- 章楼:指章台楼,古代的一种楼阁建筑。
- 谁歌新唱:谁在楼外唱着新歌。
- 知有黄州:知道这歌声来自黄州。
- 银河浪:银河的波浪,指广阔的天空。
- 藕叶舟:用藕叶做的舟,象征轻盈和自由。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和远方。
- 谪仙:被贬的仙人,指李白等被贬的文人。
- 留:留恋、牵挂。
典故解析:
- 黄州:指黄州(今湖北黄冈),是著名诗人苏轼被贬之地,充满了历史情感。
- 蓬莱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中的生活和不朽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南宋时期的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诗人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阶段,社会环境动荡,政治风云变幻,诗人以此表达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南歌子(己未和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波静明如染,山光翠欲流”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象,宁静的水面和流动的山色让人陶醉。诗人在此背景下,兴致勃勃地登上章楼,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楼外谁歌新唱,知有黄州”一句,诗人不仅描绘了外部世界的声音,同时也引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隐喻着对苏轼的怀念与敬仰。接下来的“拟泛银河浪,聊乘藕叶舟”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悠然自得的状态中追求自由的心愿,藕叶舟象征着轻松自在的心态,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波静明如染:水面平静,清澈明亮,似乎经过染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山光翠欲流:山的颜色青翠,仿佛要流动,表现出自然的生动与活力。
- 晚来乘兴上章楼:傍晚时分,兴致勃勃地登上楼阁,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楼外谁歌新唱,知有黄州:引发对外界的思考,暗示对历史的追忆。
- 拟泛银河浪,聊乘藕叶舟:表达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 蓬山应自隐鳌头:理想中的仙境隐匿在远方,象征追求的艰难。
- 借问谪仙何在,今为谁留:对被贬文人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静明如染”把水面比作染过,生动形象。
- 拟人:如“山光翠欲流”,赋予山光以生命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韵律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象征宁静与变化,代表生活的流动。
- 山:象征理想与追求,代表人生态度。
- 楼:象征思考与观察,代表人生的高点与视野。
- 银河:象征辽阔与自由,代表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 蓬山:象征理想中的境界,代表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黄州”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流放地?
a) 杜甫
b) 苏轼
c) 李白
d) 白居易
-
填空题:诗中描述的“藕叶舟”象征着诗人对__的向往。
-
判断题: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 b) 苏轼
- 自由生活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南歌子》的主题相似。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对比两首诗,均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但《临江仙》更强调历史的流逝与无常。
参考资料:
- 《宋诗选》——现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大观》——古诗词鉴赏
- 《杨无咎诗文集》——作者相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