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5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58:10
《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
作者:苏轼
春荑秋荚两须臾,
神药人间果有无。
无鼻何由识薝卜,
有花今始信菖蒲。
芳心未饱两蛱蝶,
寒意知鸣几蟪蛄。
记取明年十二节,
小儿休更镊霜须。
春天的嫩芽和秋天的果荚都是短暂的,
人间是否真的有神药之果呢?
没有鼻子怎么能够辨识薝卜的香气,
如今看到花才相信菖蒲的存在。
芳心尚未饱满,两只蝴蝶飞舞,
寒意已知几只蟪蛄在鸣叫。
记得明年的十二个节气,
小儿们不要再去拔掉霜上的须根。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具有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与弟弟子由的交往中,表达了对春秋短暂与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思考。
这首诗以春秋的变化为背景,表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开头两句提到春天的嫩芽与秋天的果荚,表明自然界变化的迅速,暗示人生的短暂。接下来的两句则表达了对神秘事物的思考,尤其是对“神药”存在的怀疑,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思索与探索。
诗中“无鼻何由识薝卜”一句,通过对嗅觉的设问,强调了感知的重要性,暗示人们需要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细腻与美好。“芳心未饱两蛱蝶”描绘出春天的活力与美丽,飞舞的蝴蝶象征着生命的绚烂,但“寒意知鸣几蟪蛄”又把读者拉回到寒冷的现实中,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最后两句“记取明年十二节,小儿休更镊霜须”,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期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注生活的细节,富有教育意义。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深邃的哲理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秋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神药”是指什么?
诗中“芳心未饱”描述的是哪种生物?
诗的最后一句提醒小儿们不要做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与李白的《将进酒》同属描写时光与生命的诗作,苏轼更倾向于细腻的观察与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气质。两者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