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6:03
又和岳祠谢发题岳寺平法华庵
作者:司马光 〔宋代〕
宴坐几何年,庭芜与砌连。
焚修真谛苦,功地得无圆。
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佛教寺庙中游玩的感慨。坐在这里多少年了,庭院的杂草与石阶相连。焚香修行的真谛是多么艰苦,修行的功德是否能真正圆满呢?阙门里的诗歌有三百首,溪流旁的文士有五千篇。即使厌倦了这些仍然不愿去读,更何况那淤泥中的莲花呢?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冲甫,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以史为鉴,倡导实用的治国理政。
这首诗写于其游览岳寺法华庵时,表达了对修行和文学的思考。诗人对修行的艰辛和对经典的厌倦,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司马光的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古老的寺庙场景,体现了他对修行和文学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宴坐几何年”引入,展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但接下来的“庭芜与砌连”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荒芜的景象,似乎在表达对于修行生活的无奈。诗人直面“焚修真谛苦”,揭示了修行的艰难与困惑,反映了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的内心挣扎。
接着,诗人提到“阙里诗三百,濑级文五千”,这不仅是在描述文人的丰饶与成就,也是在表达对文学的疲倦感,仿佛这些经典的作品在他眼中已失去新鲜感。最后一句“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更是深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质疑,莲花在淤泥中绽放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在艰难环境中生长,但诗人却似乎对这种理想的实现感到悲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对人生与理想的反思,展现了司马光作为历史学家、诗人所独有的深邃哲思与人文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与文学的思考,展现了司马光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诗中“庭芜与砌连”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生活的快乐
B. 时间的荒废
C. 自然的美好
诗中提到的“阙里诗三百”指的是什么?
A. 古代诗歌的数量
B. 诗人的成就
C. 文字的数量
“厌烦犹不读,何况淤泥莲”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
A. 积极向上
B. 无奈与悲观
C. 愉悦与满足
比较司马光的这首诗与王阳明的《示儿》。两者都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王阳明更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行动,而司马光则表现出对修行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