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夜坐》

时间: 2025-05-02 20:52:05

诗句

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

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52:05

原文展示:

庭前尽日立到夜,灯下有时坐彻明。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

白话文翻译:

我在庭前整天站到夜晚,偶尔在灯下静坐到明亮的时刻。这种情感无人能懂,我时不时地长叹一声。

注释:

  • 庭前:庭院前面。
  • 尽日:整天,指从早到晚。
  • 坐彻明:坐到天亮。
  • 此情:指内心的情感。
  • 不语:不说话。
  • 何人会:谁能理解。
  • 时复长吁:时不时地叹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民生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其人生的沉思期。诗中流露出对孤独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在经历了世事沧桑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夜坐》是一首充满孤独感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人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诗的首句“庭前尽日立到夜”描绘了诗人整日静立于庭院,表露了一种孤独和无奈的状态。第二句“灯下有时坐彻明”则体现了他在夜晚静坐思索的情景,灯光下的静谧更显出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思虑。接下来的两句“此情不语何人会,时复长吁一两声”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无奈与孤寂,情感深邃而无处倾诉,只有偶尔的叹息来抒发心中的压抑。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句子、清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孤独的体验,具有深远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庭前尽日立到夜”:整天在庭前站立,直到夜晚,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静默。
    2. “灯下有时坐彻明”:在灯光下偶尔坐下,直到天亮,暗示了思考和反思的过程。
    3. “此情不语何人会”:这种情感没有人能理解,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4. “时复长吁一两声”:偶尔长叹,反映出无奈和失落。
  •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如“立到夜”与“坐彻明”,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同时,通过“长吁”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情感的无奈,揭示了人在孤独中思考生命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庭前:象征着生活的场景,暗示内心的孤独。
  • 灯下:象征着知识和思考的光明,但也暗示孤独的静谧。
  • 长吁:象征着无奈与叹息,体现了内心情感的压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整天站在哪里?

    • A. 庭前
    • B. 房间
    • C. 河边 (答案:A)
  2. 诗中提到在灯下坐到什么时候?

    • A. 晚上
    • B. 彻明
    • C. 早上 (答案:B)
  3. 诗人觉得自己内心的情感被谁理解?

    • A. 每个人
    • B. 无人
    • C. 朋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白居易的《夜坐》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二者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感受,但白居易更为内省,杜甫则带有对亲人的思念,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全集》
  • 相关学术文章和研究书籍

相关查询

早行 杂咏一百首·老子 送陈户曹之官襄阳二首 杂咏一百首·木兰 十叠 其九 夜检故书得孙季蕃词有怀其人二首 梦与尤木石论史感旧七绝句 石塘感旧十绝 古墓 下蜀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凡固 包含友的词语有哪些 深中笃行 贻忧 拊膺顿足 伶俐乖巧 鼎字旁的字 魚字旁的字 改容更貌 貌象 亠字旁的字 肀字旁的字 广大 止字旁的字 御下蔽上 供不应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