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3:30
欲送归云不可寻,
读君诗句费沈吟。
春无白日常疑浅,
水到沧溟未是深。
野竹生来饶苦节,
渚莲开后见同心。
最怜犀带桥头月,
他夕分明照客襟。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春天的惋惜和对友人诗句的思考。想要送走归来的云彩,却无法寻觅,读着你的诗句,令我沉吟不已。春天没有白天,常常让我怀疑它的浅薄,水流到沧海时,仍然不算深厚。野外的竹子生来就有许多苦节,水边的莲花盛开后,才显得彼此心意相通。最让我怜惜的是那桥头的月光,往日的明亮照映着我的客怀。
作者介绍:陈恭尹(约1480-1548),字仲明,号澹斋,明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常常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天的四月,正值春雨绵绵之后,偶尔放晴,诗人借此时节抒发对春天的留恋和对友人诗句的深感。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与思念。开篇以“欲送归云不可寻”引入,表现了春天即将离去的无奈。接着,通过“读君诗句费沈吟”传达出对友人诗句的深思熟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诗中“春无白日常疑浅”一句,暗含对春天短暂和脆弱的感慨,令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无常与难得。
而后两句“野竹生来饶苦节,渚莲开后见同心”则通过自然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艰辛与美好。竹子在艰难环境中成长,莲花在水边盛开,象征着坚持与希望。最后两句“最怜犀带桥头月,他夕分明照客襟”更是点出了月光的柔和与温情,暗示着友情的照耀与温暖,使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水到沧溟”),拟人(如“读君诗句”),以及对仗(如“春无白日,水到沧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春天的无常、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展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测试:
诗中“欲送归云不可寻”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的“水到沧溟未是深”意指什么?
“渚莲开后见同心”中的“同心”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