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5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1:12
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
烟尘犹满目,歧路易沾衣。
逋客多南渡,征鸿自北飞。
九江春草绿,千里暮潮归。
别后难相访,全家隐钓矶。
在眼前仍然满是烟尘,分岔的道路容易沾湿衣服。
逃离家乡的人多向南方迁徙,而北方的鸿雁却在自北方飞来。
九江的春草已经变得绿意盎然,千里之外的潮水也在归来。
分别之后难以相互拜访,全家人都隐居在钓鱼的矶头上。
“征鸿自北飞”中的“征鸿”常用来比喻游子,带有思乡和离别的情感。古人在诗中常用鸿雁来象征迁徙的游子,这里正是表达了对朋友李二十四迁居的惆怅与不舍。
作者介绍:刘长卿(约709年-约785年),字景文,号宗元,唐代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于江州。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意蕴深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刘长卿送别友人李二十四时,李二十四因生活原因迁往江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迁徙现象。
《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思念之情。诗的开头“烟尘犹满目,歧路易沾衣”以生动的意象引入,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离别的迷茫。接着“逋客多南渡,征鸿自北飞”对比了人们的迁徙与自然的归去,流露出一种无奈的乡愁。最后两句写“别后难相访,全家隐钓矶”,则以宁静的意象展现了隐居的生活理想,反映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运用对比与意象相结合的手法,既有对离别的伤感,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情感层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诗中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人事的感慨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传统韵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透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迁徙的感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逋客”指的是哪类人?
“征鸿自北飞”中的“征鸿”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钓矶”代表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刘长卿的《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