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6:22
疲兵篇
作者:刘长卿 〔唐代〕
骄虏乘秋下蓟门,阴山日夕烟尘昏。
三军疲马力已尽,百战残兵功未论。
阵云泱漭屯塞北,羽书纷纷来不息。
孤城望处增断肠,折剑看时可沾臆。
元戎日夕且歌舞,不念关山久辛苦。
自矜倚剑气凌云,却笑闻笳泪如雨。
万里飘飖空此身,十年征战老胡尘。
赤心报国无片赏,白首还家有几人。
朔风萧萧动枯草,旌旗猎猎榆关道。
汉月何曾照客心,胡笳只解催人老。
军前仍欲破重围,闺里犹应愁未归。
小妇十年啼夜织,行人九月忆寒衣。
饮马滹河晚更清,行吹羌笛远归营。
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
骄横的敌人趁着秋天袭来蓟门,阴山上烟尘弥漫,日夜昏暗。
三军的马匹已经疲惫,战斗了百次,仍未能取得功名。
战阵上云雾弥漫,驻扎在塞北,传来的信件纷至沓来。
远望孤城,愈发令人心痛,折断的剑上渗出了泪水。
元帅日夜歌舞,似乎不再记得关山的艰辛。
自恃剑术高超,却又嘲笑那如雨般的笳声泪雨。
万里漂泊,空留此身,十年征战,满身胡尘。
报国的赤诚却无一分赏赐,白发归家的人又有几多?
北风萧萧,吹动枯草,旌旗在榆关路上猎猎作响。
汉月何曾照亮过我的心,胡笳只会催人老去。
军前仍想打破重围,家中亲人却仍在忧愁我未归。
小妇在夜里哭泣,十年织布,行人却在九月想念寒衣。
饮马滹河,晚景更清,远处传来羌笛声,归营在望。
只恨汉家多苦战,徒留下金箭满长城。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伯伦,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约709年,卒于约780年,曾任职于朝廷,后因仕途不顺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典雅,常常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苦楚。
创作背景:
《疲兵篇》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国家战乱,边疆频繁受到侵扰,诗人通过描绘士兵的疲惫和困苦,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了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
《疲兵篇》是一首深具战斗与思乡情感的诗作,刘长卿通过对士兵疲惫与孤独的细腻描绘,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诗中既有对前线士兵困境的同情,也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情感层次丰富。开头几句,诗人以骄虏乘秋、阴山日夕的景象,引入战争的背景,渲染出一种沉重的氛围。随后,诗人描绘了三军疲惫不堪的情景,强调了战争的无情与士兵的艰辛。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孤城中战士的心情,以及战士的家人对其未归的忧虑,进一步深化了思乡情感。诗中提到的“折剑看时可沾臆”,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最后,诗人以“只恨汉家多苦战,徒遗金镞满长城”作为总结,表达了对战争无尽苦痛的控诉,展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复和抒情,构建出一种悲壮而又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破碎,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与对国家的忠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战争苦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怀,反映出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以及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控诉。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疲兵篇》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骄虏”指的是哪个民族?
诗中提到的“羽书”指的是什么?
诗中表现了对战争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