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京中客舍闻筝》

时间: 2025-05-07 07:09:36

诗句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9:36

原文展示:

京中客舍闻筝 薛能 〔唐代〕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不是离家岁月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京城客栈中听到筝声的情景。筝有十二三根弦,发出五音,每一声都深深触动远方人的心。诗中提到向秀听到邻家笛声的典故,暗示诗人虽未离家很久,但筝声仍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二三弦:指筝的弦数,通常为十三弦。
  • 五音: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 如截远人心:形容筝声直击人心,如同切断远方人的思绪。
  • 向秀闻邻笛:向秀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在《思旧赋》中提到听到邻家笛声而思念故人。

典故解析:

  • 向秀闻邻笛:典出向秀的《思旧赋》,表达了听到笛声后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是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可能是在京城客栈中听到筝声后,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旅居京城时,听到筝声后引发的思乡之情。筝声的悠扬与向秀闻笛的典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筝声的悠扬,以及向秀闻笛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筝声的每一声都如截远人心,形象地描绘了筝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向秀闻笛的典故则加深了诗中的思乡情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筝声的描写,更是对家乡情感的抒发。诗人巧妙地将音乐与文学典故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十二三弦共五音”,介绍了筝的基本特征,即有十二三根弦,能发出五音。
  • 第二句“每声如截远人心”,形容筝声的穿透力,每一声都能深深触动远方人的心。
  • 第三句“当时向秀闻邻笛”,引用了向秀闻笛的典故,增加了诗的文化底蕴。
  • 第四句“不是离家岁月深”,表达了诗人虽未离家很久,但筝声仍勾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每声如截远人心”中的“如截”是一个比喻,形容筝声的强烈和直接。
  • 典故引用:通过引用向秀闻笛的典故,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之情。通过筝声和向秀闻笛的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音乐与文学典故在情感表达中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筝声:作为主要意象,筝声的悠扬和穿透力象征着远方和思念。
  • 向秀闻笛:作为典故意象,增加了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二三弦”指的是什么乐器的弦数? A. 古琴 B. 筝 C. 琵琶 D. 笛子

  2. 诗中引用的典故“向秀闻邻笛”出自哪位文学家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向秀 D. 王维

  3. 诗的最后一句“不是离家岁月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家乡的淡忘 B. 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C. 对京城的喜爱 D. 对旅途的厌倦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家乡的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家乡的思念,但薛能的诗更侧重于音乐的感染力。
  •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但薛能的诗通过筝声和典故增加了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多首唐代名诗,可以与薛能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

相关查询

国风·鄘风·相鼠 伐檀 国风·魏风·硕鼠 采薇 国风·卫风·河广 无衣 蒹葭 桃夭 国风·卫风·木瓜 关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进贤黜奸 草字头的字 反文旁的字 乙字旁的字 迁行 包含局的成语 豕字旁的字 非次 同舟遇风 锋芒毛发 麟管 数喇 谆问 嗒焉自丧 云起水涌 釒字旁的字 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逶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