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偶至刘少师园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4-26 02:56:22

诗句

叶底黄鹂一再鸣,故知久住识人情。

习家池馆元无禁,应笑山公自懒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56:22

偶至刘少师园二首 其一

作者:叶梦得 〔宋代〕

原文展示:

叶底黄鹂一再鸣,
故知久住识人情。
习家池馆元无禁,
应笑山公自懒行。

白话文翻译:

树叶底下的黄鹂不断地鸣叫,
所以知道在这里久居的人情味。
习家池边的馆舍没有任何禁忌,
应该嘲笑山公他自己懒惰不肯行走。

注释:

字词注释:

  • 叶底:树叶的底下。
  • 黄鹂:一种鸟,声音清脆悦耳。
  • 故知:因此知道。
  • 久住:长时间住在这里。
  • 人情:人们的情感、情谊。
  • 习家:指习家池,即习惯聚集的地方。
  • 池馆:池边的房屋。
  • 元无禁:没有任何禁忌。
  • 应笑:应该嘲笑。
  • 山公:指山中隐士,通常是指那些隐居的人。

典故解析:

  • 山公自懒行:可以理解为对那些隐士或闲人不愿出门的讽刺,表达了对懒惰生活态度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1148),字子美,号惟庵,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擅长诗、词、文。生活在北宋时期,经历了南渡,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具有较强的个性和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叶梦得游览刘少师的园林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情味的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懒惰生活方式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鹂的鸣叫开篇,立即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氛围。黄鹂的叫声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给人以愉悦的心情。接着,诗人通过“故知久住识人情”来表达他对居住在此的人的理解与认可,显示了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人情冷暖的敏感。第三句“习家池馆元无禁”则引发读者对生活态度的反思,诗人认为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应该积极参与生活,而不是消极懒惰。这种对比突显了他对现实的关注与对生活态度的期望。最后一句“应笑山公自懒行”以一种轻松的语气,既是自嘲也是对他人的劝诫,表现出一种豁达和幽默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叶底黄鹂一再鸣:描绘了黄鹂在树叶间鸣叫的景象,传达出春意盎然。
  • 故知久住识人情:通过鸟鸣,感受到久居者对环境的熟悉与情感。
  • 习家池馆元无禁:暗示这里是一处自由自在的场所,没有约束,极具生活气息。
  • 应笑山公自懒行:以幽默的方式批评那些不愿意参与生活的人。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鸟的鸣叫与人情感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诗的趣味性。
  • 对仗:句与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积极态度的追求,讽刺了懒惰与消极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鹂:象征生机和欢乐。
  • 池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山公:代表隐士或懒惰者,象征消极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是哪一种?

    • A. 燕子
    • B. 黄鹂
    • C. 麻雀
    • D. 垂柳
  2. 诗人对“山公”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尊敬
    • B. 讽刺
    • C. 赞美
    • D. 无所谓
  3. “习家池馆元无禁”中“禁”字指的是什么?

    • A. 禁忌
    • B. 禁止
    • C. 限制
    • D. 传统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秦观《鹊桥仙》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叶梦得的作品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杜甫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叶梦得则更注重个人的生活态度与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的古诗词研究论文和书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沉香石 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 嘲子由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仆嫌 皂罗特髻(采菱拾翠) 和陶贫士七首 残句阳虫陨羿丧厥喙 菩萨蛮 满庭芳·蜗角虚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永垂千古 支拨 云屯席卷 坚强不屈 名实不副 持危扶颠 畏缩不前 抽检 抱宝怀珍 肉字旁的字 兀字旁的字 四点底的字 大字旁的字 牛字旁的字 包含若的成语 眼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