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5:15
题喻玉泉家亦可乐亭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先生亭非伯夷筑,
亭柱亦用秋山竹。
但令家有满架书,
何虑妻儿少饘粥。
朝来相对亭上宾,
洙泗尺度羲皇人。
先生已死名不泯,
常与此亭作标准。
后来邻触阏伯怒,
仆夫预起池鱼虑。
拆亭拆亭生拆柱,
有孙抱柱出烟去。
三十年馀复改观,
有孙如此不待赞。
似鲁灵光偶不全,
令人见此空三叹。
这座亭子并不是伯夷所建,亭子的柱子也是用秋山竹做的。只要家中有满架的书籍,何必担心妻儿会缺少饭食呢?今天早上我和亭子里的客人相对而坐,洙泗之地的标准就像羲皇那样高尚。先生虽已去世,但他的名字依然没有消散,常常以这亭子作为标准。后来邻居因为触犯阏伯而生气,仆人开始担心池中鱼的事情。拆亭子,拆亭子,连柱子也要拆掉,有孙子抱着柱子烟消云散。三十年过去了,景象又有了变化,这样的孙子就不需要赞美了。就像鲁灵光的传承并不完美,让人不禁空叹三声。
作者介绍:周文璞,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其作品富有哲理和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个人生活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中,表现了对知识与文化的重视,对家庭生活的关心,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感慨。
这首诗以优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座亭子及其周围的生活,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与人文的深刻思考。诗中的亭子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更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诗人以“先生”的名义,表达了对前贤的尊敬,认为只要家中有书籍,生活就不必过于担忧物质的匮乏。这种对知识的崇尚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
诗中也透出一种对时光流逝与人事变化的感慨,特别是“有孙抱柱出烟去”,描绘了后代人对传统的态度与继承的方式。三十年的时间虽让亭子面貌改观,但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依然深刻。诗的最后,提到“鲁灵光偶不全”,强调了文化传承中的不完美与缺失,令人感慨万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亭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知识的重视、对家庭的关心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先生”指的是谁?
“有孙抱柱出烟去”中的“孙”指的是?
诗中强调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