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6:06: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6:06:14
榆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
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
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
我在汴河堤岸上行走,厌倦了看到榆树浓密的阴影。
千株榆树不满一亩,砍伐的都是同一根。
即便身处幽闭的环境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这棵树。
树皮在秋雨中剥落,病叶埋在墙角弯曲处。
谁说霜雪是苦的,生机却依然不算少。
我只是静坐等待春风的到来,飞舞的花瓣覆盖了空旷的屋顶。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榆树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环境的感受与内心的孤独。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苏轼的生平经历颇为坎坷,曾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创作背景
《榆》写于苏轼被贬时期,身处困境使他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更加敏锐。榆树的描写既是对自然的观察,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期待。
这首《榆》通过对榆树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在被贬期间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开头两句,诗人以“厌见”引入了对榆树的观察,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榆树的阴影在他心中已不再是美好的象征,反而成为了一种压抑的存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单调与乏味,似乎也映射出他自己的人生境遇。
当诗人身处“幽囚”之中,依旧能够看到榆树,这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一种对生命的不屈。尽管“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自然的凋零与病态让人感到悲凉,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通过“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的反问,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期待“春风至”,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期盼,也是对生命与希望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榆树的细致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自我与自然、孤独与希望之间的复杂关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榆树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的希望。诗人通过对榆树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积极态度,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榆树的什么情感?
A. 喜爱
B. 厌倦
C. 同情
D. 渴望
“千株不盈亩”的意思是什么?
A. 有很多树
B. 树木稀少
C. 树木病态
D. 树木茂盛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期待?
A. 历史
B. 春天的到来
C. 生命的结束
D. 自然的毁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榆》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