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1:48
感河上兵
一闻河塞上,非是欲权兵。
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
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
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警惕和对人心的思考。诗人提到在河流被阻塞的地方,听到的并不是想要权力和兵器的声音。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要诚心畏惧,尤其是内心深处的病痛,更要小心处理。许多门徒可以进入你的生活,但在这个空间里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不要成为没有媒介的人,像沧浪中的污水一样无法清洗。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生于诗歌繁荣的时代。他以清新、流畅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作品多融合了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诗人通过对战争和人心的思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的警惕。
张祜的《感河上兵》通过对河流的描写,引出了对战争的反思。诗的开头“闻河塞上”,直指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河流作为自然的象征,却因战争而被阻塞,体现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接着,诗人通过“非是欲权兵”表达了对权力与武器的厌恶,显示出一种反战的情绪。
诗中的“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强调了对事物的认真态度,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必须谨慎,尤其是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不能掉以轻心。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外部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两句“多门徒可入,尽室且思行。莫为无媒者,沧浪不濯缨”,则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许多追随者或弟子可以进入生活,意味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无媒者”则意味着缺乏依托的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张祜对人生的思考,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河塞”指的是什么?
诗中的“膏肓”指的是:
诗人对“无媒者”的看法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