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咏七言二首》

时间: 2025-04-22 20:45:58

诗句

清禁已无莲炬分,名山尚欠草鞋缘。

贺公未是真知己,却唤诗仙作谪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0:45:58

原文展示

清禁已无莲炬分,
名山尚欠草鞋缘。
贺公未是真知己,
却唤诗仙作谪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如今的清禁已经没有了莲花灯的分隔,名山大川也缺少了与草鞋的缘分。贺公(贺知章)并不是真正的知己,却把诗仙李白称作谪仙。

注释

  • 清禁:指清代的禁忌或清规戒律,这里可能暗示诗人对现状的不满。
  • 莲炬:莲花灯,古代一种照明工具,此处可能象征着传统的束缚或规范。
  • 名山:指著名的山脉,象征着名士追求的理想境地。
  • 草鞋:隐喻普通人的生活,代表一种随性和自在的态度。
  • 贺公: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诗人以他作为“知己”。
  • 诗仙: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才横溢。
  • 谪仙:指被贬的仙人,这里用来形容李白的身世和遭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文,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诗词的创作与理论,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运用典故与抒情相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那个时代正值士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反思,刘克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束缚的反思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杂咏七言二首》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第一句“清禁已无莲炬分”,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束缚的反思,诗人用莲炬象征着清规戒律,暗示着现代社会的自由与解放。接下来的“名山尚欠草鞋缘”,则进一步拓展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名山象征着高远的追求,而草鞋则是普通人随性而行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却又感到现实难以企及的无奈。

“贺公未是真知己”一句,提到贺知章,表面上看似在评论朋友关系,实则透露出诗人对真正知己的渴望与失落。最后一句“却唤诗仙作谪仙”,则以李白为喻,揭示了诗人对李白那种不羁与追求自由精神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在现实中的无奈与苦闷。

整首诗结合了对传统的批判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禁已无莲炬分:传统的束缚已经不再,象征着社会的解放。
  2. 名山尚欠草鞋缘:理想的境界与普通生活之间的距离。
  3. 贺公未是真知己:对朋友关系的失落感。
  4. 却唤诗仙作谪仙:对自由与个性的向往,李白作为理想的象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清禁”与“草鞋”的对比,揭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 象征:莲炬和名山等意象象征着传统与理想,深刻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传统束缚的反思以及对个体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禁:象征传统的束缚。
  • 莲炬:指代古代的束缚与规范。
  • 名山: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 草鞋:隐喻普通人生活的随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清禁指的是什么?

    • A) 古代的灯具
    • B) 传统束缚
    • C) 自由精神
    • D) 诗人的知己
  2. “名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平凡生活
    • B) 高远追求
    • C) 朋友关系
    • D) 个人失落
  3. 诗中提到的“贺公”是指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贺知章
    • C) 刘克庄
    • D) 苏轼

答案

  1. B) 传统束缚
  2. B) 高远追求
  3. B) 贺知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刘克庄:两位诗人在对自由与个体精神的追求上有着共通之处,但李白更为狂放,刘克庄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全面收录与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解析的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书事 壬辰春上冢五首 其一 城南 题陈遂卿隐居 新蓬二岭 徐潭即事二首 挽贡士方清卿 四和 七十九吟十首 田舍即事十首 杂咏一百首 其三十八 元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小黄鱼 残喘待终 驺寺 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欠字旁的字 现时报 面皮 洋洋大观 户字头的字 庄舄思归 物以希为贵 强加于人 提手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文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