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17:08
寄郎侍郎
王安石
两朝人物叹贤豪,
凛凛清见晚见褒。
江汉但归沧海阔,
丘陵难学太山高。
放怀诗酒机先息,
回首功名世自劳。
久愿作公樽俎客,
恨无三亩斲蓬蒿。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贤人豪杰的感慨,面对两朝的变迁,才俊之士在晚年时受到了清白的表彰。江汉的水流归入宽广的沧海,而丘陵却无法与高耸的泰山相比。诗人放开胸怀,享受诗酒,早已不再追求名利,回首往事,感叹一生的辛劳。长久以来,我希望能成为公卿的樽俎之客,却遗憾没有三亩土地可以种植蓬蒿。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
《寄郎侍郎》写于王安石晚年,正值政治生涯的反思期。诗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感慨自己曾经的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对人才的思考。
《寄郎侍郎》通过对两朝人物的感叹,展现了王安石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叹贤豪”引入,表明对才俊的敬仰和惋惜,这种情感贯穿全文。接着,通过“江汉”和“丘陵”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局限的无奈,江汉的浩大象征着广阔的前途,而丘陵则显示出力量的微弱,反映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诗的中段,王安石选择放怀于酒诗之中,表现出对功名的淡然态度。这种态度在“回首功名世自劳”中得以强化,诗人意识到追逐名利的辛劳,最终却只得一声叹息。最后,诗人以“久愿作公樽俎客”结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了王安石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展现出一种“归隐”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功名的淡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
《寄郎侍郎》是谁写的?
a) 李白
b) 王安石
c) 杜甫
诗中“江汉”象征什么?
a) 个人的渺小
b) 人生的广阔与无尽
c) 名利的追求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对什么的遗憾?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 对历史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