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谢观》

时间: 2025-05-07 05:27:08

诗句

十五年余苦,今朝始遇君。

无惭于白日,不枉别孤云。

得失天难问,称扬鬼亦闻。

此恩销镂骨,吟坐叶纷纷。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5:27:08

原文展示

寄谢观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十五年余苦,今朝始遇君。
无惭于白日,不枉别孤云。
得失天难问,称扬鬼亦闻。
此恩销镂骨,吟坐叶纷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经过十五年的苦难,终于遇到了知己的欣慰之情。虽然经历过苦难,但在阳光下也无所畏惧,不会对自己曾经的孤独感到羞愧。得失是天命,无法追问,而我对知己的赞美即使鬼神也会听闻。这份恩情深入骨髓,让我在诗中吟诵,仿佛在落叶纷飞的景象中感受这份深情。

注释

  • 十五年余苦:指经历了十五年的苦难与艰辛。
  • 无惭于白日:在光天化日之下,毫不感到羞愧。
  • 不枉别孤云:与孤独的云朵告别,意味着不再孤单。
  • 得失天难问:得与失是天命,无法追究。
  • 称扬鬼亦闻:赞美的声音连鬼神都能听见。
  • 此恩销镂骨:这份恩情深入骨髓,铭刻于心。
  • 吟坐叶纷纷:在落叶纷飞的环境中吟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人生哲理、友情、孤独等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经历了长时间的困苦后,终于遇到知己,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刘得仁的《寄谢观》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后的感慨与感恩。诗歌开头以“十五年余苦”引入,直接展现出作者在漫长岁月中的孤独与苦楚,接着“今朝始遇君”则是转折,突显出遇到知己的喜悦。整首诗通过对光明与孤独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情的感激。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最后一句“吟坐叶纷纷”的意象,描绘了秋天落叶的情景,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伤感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五年余苦:经历了十五年的苦难。
  2. 今朝始遇君:今天终于遇到了知己。
  3. 无惭于白日:在阳光下无所畏惧。
  4. 不枉别孤云:不再感到孤独。
  5. 得失天难问:得失都是天命,不值得追究。
  6. 称扬鬼亦闻:对朋友的赞美连鬼神也能听到。
  7. 此恩销镂骨:这份恩情铭刻心中。
  8. 吟坐叶纷纷:在落叶纷飞中吟诵。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白日”和“孤云”的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转变。
  • 夸张:如“称扬鬼亦闻”,强调友谊的力量。
  • 意象:落叶象征时间流逝和人生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苦难与友情的描写,表达了人生中的孤独与相遇的珍贵,反映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无限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的艰辛与磨难。
  • :代表知己,象征友情的珍贵。
  •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孤云:象征孤独与离别。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经历了多少年的苦难?

    • A. 十年
    • B. 十二年
    • C. 十五年
    • D. 十八年
  2. “无惭于白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羞愧
    • B. 自豪
    • C. 无所畏惧
    • D. 迷惘
  3. 诗中提到的“此恩销镂骨”意指什么?

    • A. 恩情难忘
    • B. 恩情短暂
    • C. 恩情无用
    • D. 恩情稀薄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送别》(王维):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情感,突出友情的珍贵和时间的流逝。
  • 《月下独酌》(李白):表现了孤独与自我对话的主题,反映出不同的孤独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汝南迁居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 游庐山山阳七咏 三峡石桥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闲燕亭 秋旅 次韵景仁饮宋温之南轩二首 西湖二咏其二食鸡头 种兰 歙县岁寒堂 冬日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弃旧恋新 老羞变怒 绞丝旁的字 挹酌 示字旁的字 同异 一十八层地狱 餮富 地崩山摧 循名考实 往句 业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威振天下 金字旁的字 包含吟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