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19:17
为此疏名路,频来访远公。
孤标宜雪后,每见忆山中。
静影生幽藓,寒声入迥空。
何年植兹地,晓夕动清风。
为了这条偏僻的小路,我常常来拜访远公。
孤独的松树在雪后显得格外标志,每次看到它都让我想起山中。
静谧的影子在幽幽的苔藓上生长,寒冷的声音传入空旷的天空。
不知何年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它,晨曦与黄昏中它都在迎风摇曳。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孤松”常常与高洁、孤独的隐士形象相联系,象征着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和追求。
作者介绍:刘得仁是唐代诗人,生于公元九世纪,主要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冬日,作者在兴善寺的崔律师院中,因路途偏僻而频频造访,表现了他对隐士的敬仰和对孤松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孤独的松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和高洁的追求。开头的“为此疏名路”引入了一个偏僻的场景,显得更为清幽,诗人因缘分而常来此地,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心态。接着,诗人通过“孤标宜雪后”描绘了雪后松树的孤独与清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向往。接下来的“静影生幽藓,寒声入迥空”则进一步营造了宁静的氛围,反映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内心的安宁。最后一句“何年植兹地,晓夕动清风”更是引发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松树在晨昏的变化中显得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坚持与不屈。整首诗在清冷中透出一丝温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对孤独与高洁的向往,表达了在喧嚣的世俗中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孤松”象征什么?
a) 喧嚣
b) 高洁与孤独
c) 友谊
哪一句提到诗人对隐士的敬仰?
a) 为此疏名路
b) 频来访远公
c) 每见忆山中
诗中“寒声入迥空”表达了什么?
a) 冷清的环境
b) 热闹的场景
c) 友谊的温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刘得仁的这首诗在意象上更为集中,强调孤独与清冷的境界,而王维则在自然与人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的平衡。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刘得仁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高洁的追求,而王维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