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57:32
原文展示:
引镜照清骨,惊非曩时人。
天地入喻指,芭蕉自观身。
陈力则已病,征财又室贫。
古来支离疏,粟帛王所仁。
白话文翻译:
用镜子照照我的清瘦骨骼,令我惊讶自己已不是昔日的模样。
天地间的事物都在我指尖流转,芭蕉树下我独自凝视自己的身影。
辛勤努力却已身心疲惫,追求财富却让家境贫困。
自古以来,生活总是支离破碎,只有那些仁爱之人能得到米粮和丝帛的恩惠。
注释:
- 引镜:拿起镜子,照见自己的样子。
- 清骨:指清瘦的骨骼。
- 曩时:以前,过去。
- 喻指:比喻和指代,天地万物都在我指尖。
- 芭蕉:一种植物,常用于形容幽静的环境。
- 陈力:指努力工作。
- 征财:追求财富。
- 支离疏:生活的破碎与无序。
- 粟帛:谷物和丝绸,象征生活的富足。
- 王所仁:指仁爱之人,古代有仁德的人往往能得到好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在诗歌上继承了苏轼的风格,崇尚自然,推崇个性,常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黄庭坚生病期间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反思以及对生活境遇的感慨。诗的写作背景显示了他在经历困顿与病痛时的内心挣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病中所见的镜像开篇,带出作者对自身变化的感慨。通过“引镜照清骨”,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身衰老的震惊与无奈。他从一个健康的人变成了如今的模样,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接着,诗人用“天地入喻指”暗示生活的复杂和无常,仿佛一切都在他指尖流转,既是对自然的感知,也是对内心的自省。诗中“古来支离疏,粟帛王所仁”则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历史上仁爱之人能得到福祉,而自己却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整首诗情感深邃,字句简练,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引镜照清骨:用镜子照见自己的骨骼,感受到自身的变化。
- 惊非曩时人:对比过去的自己,感到震惊,完全不是以前的模样。
- 天地入喻指:生活的种种都在自己指尖流转,比喻生活的复杂和变化。
- 芭蕉自观身:在芭蕉树下独自观望,反映出一种孤独与自省。
- 陈力则已病:辛勤的工作却让身体虚弱,表达了对健康的忧虑。
- 征财又室贫:努力追求财富最终却导致家境贫困,暗示物质追求的虚无。
- 古来支离疏:自古以来,生活总是支离破碎,反映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 粟帛王所仁:只有那些仁爱之人才能享受富足,暗示对仁德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引镜”比喻自我反省,用“天地入喻指”比喻生活的变化。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使诗歌韵律更为优美。
- 排比:通过对不同情感的排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揭示了生活的无常与对物质追求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仁爱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子:象征自我反省与内心的真实。
- 芭蕉:常寓意幽静与思考。
- 清骨:象征身体的脆弱与生命的易逝。
- 粟帛:象征物质生活的富足与仁德的回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引镜照清骨”意指什么?
- A. 照镜子时看到的清晰形象
- B. 反思自己的身体变化
- C. 观察周围的环境
答案:B
-
“天地入喻指”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复杂性
- B. 对自然的依恋
-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粟帛王所仁”意指:
- A. 物质财富
- B. 仁德之人受到的福报
- C. 古代的王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黄庭坚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个人境遇的深思,而李白则展现了豪放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两者在情感表达上都有对生命的思考,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选编了许多宋代诗人的作品,包括黄庭坚。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黄庭坚诗词研究》 - 专门研究黄庭坚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