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招隐寺绚公房》

时间: 2025-05-06 02:17:12

诗句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17:12

原文展示:

题招隐寺绚公房 綦毋潜 〔唐代〕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开士长久地度化他人,空旷的山岩上花雾缭绕。只知道静坐的地方,却看不见有为的心。兰若的门对着深壑,田家的路隔着树林。还说要证得法性,归去比黄金还要珍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开士:指僧人。
  • 度人:指教化、度化他人。
  • 空岩:空旷的山岩。
  • 燕坐:静坐。
  • 有为心:指有目的、有作为的心。
  • 兰若:指寺庙。
  • 壑:深谷。
  • 法性: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真实本性。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涉及佛教修行和禅修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涉及佛教修行和禅意,风格清幽。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访问招隐寺时,受到寺中僧人绚公的启发而作,表达了对佛教修行和禅修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修行和禅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法性的追求。诗中“空岩花雾深”一句,以深邃的自然景象象征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深远。“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则强调了修行者对法性的追求,认为证得法性比黄金还要珍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开士度人久:僧人长久地度化他人。
  2. 空岩花雾深:空旷的山岩上花雾缭绕,象征修行环境的幽静。
  3. 徒知燕坐处:只知道静坐的地方,暗示修行者的专注。
  4. 不见有为心:却看不见有为的心,表达修行者超越世俗欲望的境界。
  5. 兰若门对壑:寺庙的门对着深壑,象征修行环境的幽深。
  6. 田家路隔林:田家的路隔着树林,暗示世俗与修行的隔离。
  7. 还言证法性:还说要证得法性,表达修行者对法性的追求。
  8. 归去比黄金:归去比黄金还要珍贵,强调修行成果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空岩花雾深”比喻修行环境的幽静深远。
  • 象征:“兰若门对壑”象征修行环境的幽深。
  • 对仗:“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对仗工整,增强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教修行和禅修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法性的追求。通过描绘修行者的环境和心境,强调了修行成果的珍贵和超越世俗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岩:象征修行环境的幽静。
  • 花雾:象征修行环境的深远。
  • 兰若:象征修行场所。
  • 壑:象征修行环境的幽深。
  • 法性:象征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开士”指的是什么? A. 僧人 B. 道士 C. 文人 D. 官员 答案:A

  2. 诗中“空岩花雾深”象征什么? A. 世俗生活 B. 修行环境 C. 自然风光 D. 战争场景 答案:B

  3. 诗中“还言证法性”表达的是什么?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法性的追求 C. 对财富的追求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幽静的修行环境,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綦毋潜的《题招隐寺绚公房》都描绘了幽静的修行环境,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而綦毋潜的诗则更侧重于对佛教修行和禅修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綦毋潜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佛教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佛教文化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

相关查询

六月十七夜寄邢子友 张迪功携诗见过次韵谢之二首 书怀示友十首 其六 以石龟子施觉心长老 送张迪功赴南京掾二首 题许道宁量 题简斋 邓州西轩书事十首 题赵少隐青白堂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漏脯充饥 弋字旁的字 包含脑的成语 麻痺不仁 逍遥自娱 山字旁的字 博裕 鼻字旁的字 包含撞的成语 敝屣 鸟字旁的字 鸳盟 龙翔凤舞 襟义 包含招的成语 绞丝旁的字 束手就禽 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龙虎气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