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五首 其二》

时间: 2025-07-29 05:17:50

诗句

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

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5:17:50

原文展示:

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

白话文翻译:

细雨如丝,正是梅花盛开的夏季;高风送爽,已经是麦子成熟的秋天。想必是应当怜惜那些百花已经凋零,只剩下绿叶中暗藏的红色石榴花。

注释:

  • 雨细:细雨,轻柔的雨。
  • 方梅夏:梅花盛开的夏季,指梅花正当时节。
  • 风高:指空气清新,风势渐高,常用来形容秋季的天气。
  • 麦秋:麦子成熟的季节,通常指夏末秋初。
  • 应怜:应当怜惜,表示一种情感的呼唤。
  • 百花尽:形容花朵已经凋谢,花期已过。
  • 绿叶暗红榴:绿叶中隐藏着红色的石榴花,显示出生命的延续。

典故解析:

  • 梅花石榴: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常与冬天和早春的景象相关,而石榴则代表生生不息、繁荣的象征。诗中梅花与石榴形成鲜明对比,传达生命的更替与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之作,也有细腻柔和之篇。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端午节期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然轮回的感慨。正值花谢草长之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对生命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化,透过时节的更替,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夏秋交替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流动的时光感,细雨与高风相映成趣,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生命短暂的反思,尤其是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虽然百花已尽,但绿叶中暗藏的红榴花却给予人们希望,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新的开始。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哲思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伤感,却又不失温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沉思的情感氛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雨细方梅夏”:细雨轻柔地洒落,正值梅花盛开的夏季,描绘出一幅清新而宁静的画面。
    • “风高已麦秋”:高风送爽,已经是麦子成熟的秋天,时间的流逝感愈发明显。
    • “应怜百花尽”:对已逝去的花朵表示怜惜,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感伤。
    • “绿叶暗红榴”:绿叶中藏着红色的石榴花,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工整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景象的变化为线索,反映了对生命、时间和美好事物的思考与珍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怀与哲理。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是春天的代表。
  • 石榴:象征繁荣与生生不息,寓意希望与未来。
  • 细雨高风:代表了自然的变化,体现了季节的交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2. “应怜百花尽”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C. 对时间的无奈
    • D. 对生命的恐惧
  3. 诗中提到的“绿叶暗红榴”象征了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生命的延续
    • C. 自然的枯萎
    • D. 生命的绝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苏轼的《端午帖子词》更侧重于对自然轮回的感悟,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两首诗都在不同的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时光与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青县漫兴 郯城夜行 端书 秋晚同志上赋 送心壁上人还开先寺次青门韵 其二 送心壁上人还开先寺次青门韵 其一 送介维返歙县 漯阳道中 温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胁的词语有哪些 肀字旁的字 矿朴 斗字旁的字 凡夫肉眼 分治 野人献日 熊经鸟申 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残膏剩馥 大字旁的字 包含糟的成语 挟养 声动梁尘 隆积 双人旁的字 見字旁的字 虑表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