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7:08
秋晚同志上赋
作者: 宋至 〔清代〕
飘萧风雨满江乡,
无那羁愁分外强。
井上高梧零浅碧,
篱边丛菊破深黄。
半天寒色侵归雁,
一笛秋声怨夕阳。
何处林泉堪寄傲,
幽寻好向赞公房。
在秋风萧瑟的雨夜,江乡的景色愈发显得凄凉,心中那份离愁别绪愈加浓烈。井边的高梧树枝洒落着浅浅的碧色,篱笆旁的菊花则悄然绽放出深黄的花朵。半空中寒色袭来,归雁在空中飞过,伴随着一声笛音,诉说着对夕阳的怨念。何处的林泉能够寄托我的傲气?我愿意寻幽探胜,前往赞公的住房。
作者介绍:
宋至,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认为是在当时的社会动荡中,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秋季的某个黄昏中写成,诗人感受到自然景色的变化,心中涌起思乡之情,借助秋天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归属。
《秋晚同志上赋》是一首典型的秋季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开篇的“飘萧风雨满江乡”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凉意袭人的秋夜,风雨交加的环境让人的思绪更加沉重。诗中的“无那羁愁分外强”一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与周围萧瑟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井上高梧零浅碧,篱边丛菊破深黄”,展现了一幅秋天的生动画面:高大的梧桐树和盛开的菊花,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自然的美丽。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暗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而“半天寒色侵归雁,一笛秋声怨夕阳”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愁绪的氛围,归雁的飞过仿佛带走了诗人的思念与孤寂,笛声的哀怨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忧伤。
最后两句“何处林泉堪寄傲,幽寻好向赞公房”则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在自然中找寻一种属于自己的傲气与安宁。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秋天的萧瑟与内心的孤独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体现了孤独、思乡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测试:
诗中“飘萧”指的是什么样的天气?
诗人最后渴望去哪里?
“归雁”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资料可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