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3: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3:30:14
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向来稍得相酬唱,别后阙然难屡枉。况今结束事西浮,那可无诗道遐想。远斋视我犹其子,伯仲视我乃其季。傥能俱寄绝妙辞,更约髯参并表弟。
苕溪来往并不稀罕,何山道场也不算远。为何我总是无缘踏足,孤独地欣赏山景。刘郎在溪山中长大,享受着宁静的岁月。不仅人像晋宋时期那样,诗也显得简朴深远。以往我们还能相互酬唱,分别后却难以再聚。如今我即将西行,怎能没有诗来寄托远方的思念。远斋待我如子,伯仲视我如弟。如果能寄来绝妙的诗篇,还可以约上髯参和表弟。
作者介绍: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与当时的许多文人都有交往。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赵蕃写给朋友刘叔骥的,表达了对刘叔骥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提到了苕溪和何山道场,可能是作者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也可能是他与刘叔骥共同回忆的地方。诗中还提到了远斋、伯瑞等人,显示了作者与他们的深厚友情。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的思念。诗中“苕溪往来非不款,何山道场况非远”描绘了作者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而“如何著脚竟无缘,孤我平生看山眼”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地方的怀念和对未能再次踏足的遗憾。诗中“刘郎生长在溪山,吸光饮绿岁月闲”描绘了刘叔骥的生活环境,而“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则赞美了刘叔骥的诗文风格。最后几句提到了远斋、伯瑞等人,显示了作者与他们的深厚友情,并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寄来诗篇的愿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作者通过对苕溪和何山道场的怀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刘叔骥的思念,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诗中还提到了远斋、伯瑞等人,显示了作者与他们的深厚友情,并表达了希望他们能寄来诗篇的愿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苕溪”和“何山道场”是:
诗中“刘郎生长在溪山”描绘了:
诗中“不惟人作晋宋样,更觉诗参简远间”赞美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