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2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5:24:38
久旱
作者: 吕陶 〔宋代〕
晓云将雨午还收,
晚日馀炎未似秋。
岂独稻畦枯已久,
兼忧井竭饮污流。
经过长久的干旱,清晨的云彩似乎要下雨,但到了中午又收了起来;傍晚的阳光虽已减弱,但依然没有秋天的凉意。难道只有稻田已经枯萎了这么久吗?我还担忧井水也干涸,流出的水变得污浊。
本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对干旱的忧虑反映了古代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深刻认识和恐惧,寓意着对生命源泉的珍视。
吕陶,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描写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吕陶的作品多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干旱的时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在古代,干旱常常导致农作物歉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因此诗中流露出的忧虑与关切是十分真实和切身的。
《久旱》通过描绘干旱的天气与农田的荒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心与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诗的开头“晓云将雨午还收”以对比手法,描绘了早晨的期望与中午的失望,给人一种从希望到失落的情感转变,增强了干旱带来的无奈与苦恼。接着,诗人通过“晚日余炎未似秋”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错位,炎热的晚日让人感受到秋天的遥远,暗示了干旱的持续和对水源的渴望。最后一句“岂独稻畦枯已久,兼忧井竭饮污流”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不仅关心稻田的枯萎,更对饮水的污浊感到深深的忧虑,体现了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环境的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忧虑,反映了古代农民在干旱时期的无奈与艰辛,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生命源泉的珍视。
诗中“晓云将雨午还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失落
C. 欢乐
答案: A, B
“晚日余炎未似秋”中的“余炎”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凉意
B. 仍然的热度
C. 晨光
答案: B
诗中表达的主要忧虑是什么?
A. 农田的丰收
B. 饮水的污浊
C. 天气的变化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