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石潭观音院用王枢密庶愚丘正宗韵二首》

时间: 2025-07-30 07:01:46

诗句

所至滔滔不问津,故知此地往来频。

从今更识林间寺,再到不愁无主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7:01:46

原文展示:

题石潭观音院用王枢密庶愚丘正宗韵二首 赵蕃 〔宋代〕

所至滔滔不问津,故知此地往来频。 从今更识林间寺,再到不愁无主人。

白话文翻译: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问渡口,因此知道这个地方来往频繁。 从今以后更加认识这林间的寺庙,再次到来也不愁没有主人接待。

注释:

  • 所至滔滔不问津:形容作者行踪不定,不关心具体的地点或路径。
  • 故知此地往来频:因此知道这个地方是经常来往的。
  • 从今更识林间寺:从今以后更加认识这林间的寺庙。
  • 再到不愁无主人:再次到来也不愁没有主人接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游览石潭观音院时所作,使用了王枢密庶愚丘的韵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石潭观音院的熟悉和喜爱,表达了他对再次访问的期待和信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所至滔滔不问津”展现了作者行踪的自由和不受拘束,而“故知此地往来频”则透露出对石潭观音院的熟悉和亲切感。后两句“从今更识林间寺,再到不愁无主人”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即使再次访问,也不会感到陌生或无人接待,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所至滔滔不问津”:作者行踪不定,不关心具体的地点或路径,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 第二句“故知此地往来频”:因此知道这个地方是经常来往的,说明作者对这里非常熟悉。
  • 第三句“从今更识林间寺”:从今以后更加认识这林间的寺庙,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进一步了解和亲近。
  • 第四句“再到不愁无主人”:再次到来也不愁没有主人接待,体现了作者对这里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滔滔”来形容行踪不定,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 “不问津”和“往来频”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这里的熟悉和亲切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石潭观音院的熟悉和喜爱,以及对再次访问的期待和信心。

意象分析:

  • “滔滔”:形容行踪不定,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 “林间寺”:象征着宁静和远离尘嚣的避难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所至滔滔不问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A. 拘谨 B. 随遇而安 C. 焦虑
  2. “故知此地往来频”说明了什么? A. 作者对这里不熟悉 B. 作者对这里非常熟悉 C. 作者对这里不感兴趣
  3. “再到不愁无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陌生感 B. 归属感 C. 疏离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赵蕃的《题石潭观音院用王枢密庶愚丘正宗韵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加强调了对特定地点的熟悉和归属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王维诗选》:收录了王维的诗作,可以与赵蕃的诗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将之京师留别亲友 边庭送别 边游别友人 别后寄友生(一作崔鲁诗) 云朔逢山友 逢漳州崔使君北归 送友人赴泾州幕(一作送李中丞再赴虔州) 送董卿赴台州 送缙云尉 送徐州薛尚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迁怒于众 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赤字旁的字 赏信罚必 鲁莽 月字旁的字 见字旁的字 拥彗扫门 单人旁的字 靧沐 上访 哀诏 狐鸣枭噪 川字旁的字 出内之吝 历历如绘 包含扒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