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4: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4:50
向夕灯稍进,空堂弥寂寞。
光寒对愁人,时复一花落。
但恐明见累,何愁暗难托。
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
傍晚的灯光逐渐明亮,空旷的堂室显得格外寂寞。
冷冷的光线映照着愁苦的人,时不时有一片花瓣飘落。
只怕明天的见面会带来负担,何必愁苦于黑暗中的相思?
对你的思念在漫长的秋夜中无休无止,不要让兰花的香膏变得稀薄。
“兰膏”常用来形容思念之情,出自古代对兰花的赞美,象征着高洁和情感的深厚。
刘长卿(约709年-约785年),字景文,号阮亭,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曾任礼部侍郎。他的诗风清新而洒脱,以描写山水和抒发情感见长。
此诗写于秋夜,反映了作者在孤寂情境中的思绪,表达了对友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寂静的秋夜为背景,通过灯光的升起与花瓣的飘落,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首句通过“向夕灯稍进”描绘了夜幕降临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氛围,随之“空堂弥寂寞”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光寒对愁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在寒光中独自思念的情景,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寂。
“时复一花落”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无常,似乎在提醒着诗人时间的无情。紧接着的“但恐明见累”体现了诗人对明天的忧虑,思念的重担让他对相见充满了惧怕和顾虑。最后两句“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则是诗人对思念情感的直接表达,强调了对君的思念在漫长秋夜中的无尽与深情,兰膏的稀薄则隐喻了思念的浓烈和对情感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展现了孤独、思念与忧虑,情感真挚且富有层次感。
整首诗表现了孤独中的思念与忧虑,展现了深情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人在面对时间流逝时的无奈与珍惜。
诗中提到的“光寒”指的是什么?
“时复一花落”中的“花”象征什么?
诗人最担心的是什么?
以上是对《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寒釭》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