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9:59
原文展示:
东城别故人,腊月迟芳辰。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
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
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
白话文翻译:
在东城与老朋友告别,正值腊月的花期迟迟到来。
我无怨无悔地乘舟远去,就像两地的春天一样。
洛阳的花儿开得鲜艳,小平津的水面碧绿如翡翠。
今天我们不再相见,只有黄莺的歌声在耳边不断回响。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储光羲(约703年-770年),唐代诗人,字景升,号国华,晚号白水居士,曾任官员,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切而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唐代,正值腊月,作者在东城与朋友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洛阳东门送别》是储光羲在与朋友告别时所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的开头“东城别故人”直接点明了主题,带有一种直白而真诚的情感。接下来的“腊月迟芳辰”,则通过对季节的描写,反衬出离别的愁苦和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惜孤舟去,其如两地春”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无奈与心痛,即使是孤舟远行,但心中仍然怀有对友谊的珍惜和期待。此句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苦楚,也暗含了两地虽远,但春天的景象依然可以相通的美好愿望。
后两句“花明洛阳苑,水绿小平津”,描绘了洛阳的美丽景色,似乎在提醒离别的朋友,春天的美好依然存在。此外,“是日不相见,莺声徒自新”则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反映了人情的冷暖,虽有莺声悦耳,但友人却无法相见,显得更加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出离别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惆怅氛围,深刻地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体现了唐代人的情感细腻和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故人”指的是谁?
A. 亲人
B. 老朋友
C. 同事
D. 陌生人
“腊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诗中的“孤舟”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离别
C. 旅行
D. 快乐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