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4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44:25
不羡中条住,还依半亩栖。
梅梢侵阁破,山影压墙低。
晚稻千畦紫,垂杨一带齐。
终朝孤赏迥,何必藉偏提。
我并不羡慕居住在中条山的人,
我只是在这半亩土地上栖息。
梅树的枝条伸进阁楼,
山的影子低低地压在墙上。
傍晚的稻谷在千畦中泛着紫色,
垂柳成行,完全齐整。
整天独自欣赏这清幽的景致,
何必去借助别人的赞美来抬高自己呢?
“中条”作为地名,常常被文人描绘为隐逸的理想之地,象征着高洁的生活追求。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繁华的拒绝。
路孟逵,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主要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脱俗。
这首诗很可能是在一个秋日的洗心斋中写成。诗人在此处观察自然,感受到宁静与美好,借此表达自己对世俗的超脱与独立。
《秋日洗心斋杂咏》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漠。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日的宁静与和谐,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流露出诗人的自得与闲适。诗的开篇“不羡中条住”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他并不羡慕那些居住在名山大川中的人,而是选择在半亩土地上静静栖息,显示出一种对自然的珍视和对名利的漠视。
接下来,诗人通过“梅梢侵阁破,山影压墙低”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梅树的枝条伸入阁楼,山影低悬,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感受到那份清幽和宁静。
“晚稻千畦紫,垂杨一带齐”则展现了一幅秋日丰收的美丽图景,晚稻的紫色与垂杨的整齐形成了一种和谐美感,诗人似乎在此刻找到了与自然的契合。
最后一句“终朝孤赏迥,何必藉偏提”则更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我欣赏的坚定态度,无需借助他人的赞美来提升自己。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日的自然之美,更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人生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立见解。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独立。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的生活哲学。
诗人对中条山的态度是:
A. 羡慕
B. 无所谓
C. 反感
D. 赞美
诗中提到的“梅梢”表示:
A. 梅树的高度
B. 梅树的影子
C. 梅树的枝条伸入阁楼
D. 梅树的花朵
诗人整天独自欣赏自然的原因是:
A. 喜欢热闹
B. 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C. 感到孤独
D. 想要与人分享
答案: 1-B, 2-C, 3-B